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整个车圈都快被“增程”这三字搅得风生水起了——各种新潮名词跟着上热点,什么800V、60度+、再来个70多度电池,说得玄乎其玄,仿佛明天就能上天入地似的。
一看新闻标题,嘛,70多度的增程,这不是科技界的空间站级别操作吗?这热度赶得上初夏的那股燥气了。
但话又说回来,大家不都在推纯电吗?为啥偏偏有车厂,非要卷出个比纯电车还“纯”的增程来?
这事儿,要是你头回听,说不定真有点懵圈。
不是,咱们都知道,增程本来就主打一个“不要焦虑”,给你一个电池怕远途慌?好嘞,再塞个油箱,万一电量撑不住还能靠油续命。
结果这些年,增程居然从“灵活二宝”一路进阶到“纯电电池之父”——六十多度电池还嫌小,又往七十度上卷,还得重磅加码800V高压平台。
这就有点意思了。
再看看新闻里提到的这几个品牌,智己、小鹏这些名字跻身新造车势力的热门榜单不是一天两天了。
前脚刚宣布60度以上,后脚又爆出70多度?
有网友直接开玩笑,说这都快成“电池越大越有面”的年代了。
可玩笑归玩笑,问题就这么搁这儿了——你要是真的装上70多度大电池,这都能顶着大型SUV干400公里以上,数据看着就很美好。
但这里头的疑问就越来越多。
假如真的有这样的增程方案,到底谁会买单?
大家到底是为了什么,愿意多花钱,把自己套进个又大又重、平台还和纯电一样“贼拉高级”的增程方案里?
增程到底是拯救了谁,还是让人更头大了?
咱们慢慢捋,好戏还在后头。
首先聊聊“里程焦虑”这个事。
不得不说,作为全民熟知的电车梗,啥时候一聊纯电出远门,就必须安排上一段对“里程焦虑”的控诉,恨不得脑补出老司机半夜荒野扒手机找充电桩的惨剧。
也正因为这个,增程这个词才坐上了C位:油电双修,快乐双倍。
可当电池越做越大,70多度都安排上了,这距离纯电还有啥差别?
对了,莫不是多了个油箱和发动机?
那问题来了。
如果这个增程器一年也就用几回,剩下的时间相当于随车带个哪吒的风火轮——只不过谁都知道,它不但不帮你腾云驾雾,反而还白白地占空间,加重自重,拉低空间利用率,甚至还有更高的维护费、保养钱,平时多花油耗,开起来风阻也更大。
你要是真爱自驾远行,一年风风火火跨越大江南北,但讲真,又有多少普通家庭能一年自驾千万里?
更别提节假日真要大家伙都凑整,凑成一家出行的小概率组合,这不得全家提前半年请假统筹安排,再来个“人不齐出不发车”才成嘛。
有人说,我就图个心安,哪怕一年只用一次油箱。
可这买车成本,日常油保,真的值吗?
说得直白,纯电车的续航和补能速度这几年可是飞跃提升,朋友圈刷屏的不是电站大排长龙,而是8分钟补能300公里的短视频,真实到让你怀疑自个到底多久没被“完全没电”这词吓唬过了。
再者,如果真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不会选飞机?
就是出省自驾,很多城市都有租车服务,到了机场楼下扫码就能提车,或者直接城际高铁外加当地租新能源,分分钟爽到不行,难道非得自己一路开着2吨多的增程“钢铁侠”横跨大中国?你不累,车还挺累的。
当然,每个人生活节奏都不同,三四线城市也许充电配套不如北上广深,所以增程市场总有它那点土壤。
但增程发展到现在,为啥大家拐着弯拼命给电池加码,核心还不是看准了很多购车者要的是“我不怕远途”,而不是“天天用远途”。
大家都想要方便、想要无忧、想要不折腾。
增程一出来,变成心理安慰剂,而这剂量,被厂商加到70度+,明说了——不光要治病,还要让你时刻觉得“踏实得过分”。
但这踏实啊,看起来是花式疗愈,实际上变成“过度焦虑”,每天背着更重的身躯,也没少花冤枉钱。
说真的,技术升级本来是件好事,可“求大于供”是讲资源的,“求大于需”嘛,纯是心理暗示。
你真让远途成为日常,那就不是为了生活而活,是为了远途活着,而人生究竟有多少次需要你突然高速驰骋两千公里?
还是“买家秀又高又大,卖家秀日用无感”。
不用否认,增程买家多少有点“以防万一”的小九九,就跟搬家时非要塞两把伞进箱子,嘴里还念叨着“这要是用上了才叫值回票价呢”。
可别忘了,这伞多数一整年能用一次就烧高香了。
同理,那油箱也许一天天白搭在那儿吃灰,但保养到期的时候,可是一分不落按时光顾钱包。
再往深想一层,这“技术卷王”大戏,终归也是商业话术的轮舞。
从最初的“增程拯救天下”,到现在“电池越大越安心”,逻辑其实变成了“给你的焦虑加个马甲,再把马甲升级成防弹衣”。
说得直白,谁都在为那几次可能“远行”的焦虑买单,可现实生活里的绝大多数日子不还是稳稳当当,上下班接送娃买菜。
加了块电池,充电慢点,真有那么难捱吗?
可车厂们瞄准的不是稀缺的需求,而是大众弥散的恐慌感。
有趣的是,增程本来是弥补纯电短板的权宜之计,没想到如今摇身一变,要搞出个“加量不加愁”,甚至要和纯电车平起平坐,一副非它不可的派头。
但再大电池,增程器似乎也就剩下一点点心理慰藉的作用,真等到极限挑战时派上用场,可那一刻的用场,是不是买保险还得买个10年保障?
话又扯回头,这车市卷技术,最后拼得倒不如说是比谁家的客服更懂心理学。
毕竟买不买,好像压根不是看你的出行需求,而是看你有没有被舆论导向动摇过。
讲真,纯电车补能配套发展到今天,哪年再看看高速充电点遍地开花,新势力个个在推自家能拉弯弓的续航回血神器。
而落地盘点,增程芯片电池堆料只会让“远行”这件事越来越像假命题。
不瞒你说,部分增程车企,是有点像守着“最后的草原狼”,但大环境注定是以纯电为主的,那些疯狂堆电池的方案无非像“用绳子缝补老船”,硬生生顶着更高成本和更重包袱在跟时代赛跑。
话到尾声,其实最值得咂摸的,还是大家日益增长的心理安全感需求。
新技术应该是让人更轻松、生活更简单,而不是天天揣着充电焦虑,或无止境买单“以防万一”的明日黄花。
该让焦虑归焦虑,出行归出行。
别把设计出来的“预防性消费”当成日常标配,毕竟豆大的电池和瘪着的钱包,哪个更顶事还不好说。
嘿,你怎么看?你觉得70多度的增程值得买吗?还是纯电一把梭爽利?
留言说说,你平时开车,增程真给你带来幸福感了吗?还是只是多了份心理安慰?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