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上一个SUV翻了,一个人飞了出来,这事儿本身不新鲜。每年这种事儿都跟大姨妈一样准时上演,无非是这次被行车记录仪拍下来了,显得特别有视觉冲击力。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脑子里想的都不是什么雨天路滑,也不是什么车速过快,我想的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人,愿意花几十万买一台堆满了激光雷达、算力芯片、智能座舱的“移动堡垒”,却不愿意花2秒钟,去系上一根成本可能不到一百块的安全带?
这事儿吧,你不能用理性去解释。你一解释,就输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当代消费主义的“品牌玄学”在作祟。今天的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他们卖的到底是什么?是车吗?不是。他们卖的是一种“科技赎罪券”。他们用各种高大上的技术名词,什么800V高压平台,什么城市NOA,什么AI大模型上车,给你营造出一种幻觉,一种你只要坐进这个铁壳子里,你就被一层无形的、由代码和算力构成的“金钟罩铁布衫”给保护起来了的幻觉。你买的不是交通工具,你买的是一个可以让你在物理世界横着走的“赛博护身符”。
在这种语境下,安全带算什么?
安全带太古典了,太机械了,太不性感了。它就像你妈在你出门前非要你穿上的秋裤,你知道它有用,但你就是觉得它土,觉得它破坏了你精心搭配的“潮人”形象。一个连AEB能不能识别前车屁股上的贴纸都要吵半天的时代,谁还关心一根破带子啊?这玩意儿,我爷爷开拖拉机的时候就有了。
所以你看,那个被甩出车外的女士,她可能在出事前一分钟,还在感叹自己这台SUV的智能语音多么牛逼,中控大屏刷抖音多么流畅。她坚信自己被科技的圣光所笼罩,觉得物理定律在她这台“科技仙丹”面前,得稍微给点面子。
结果呢?物理定律一巴掌扇过来说,孙子,你爷爷还是你爷爷。
当车子失控旋转,变成一个滚筒洗衣机的时候,什么激光雷达、什么智能座舱,都变成了大型电子垃圾。那一刻,唯一能决定你是在洗衣机里被甩干,还是被直接甩出去的,就是那根最原始、最没技术含量的安全带。
这才是最黑色幽默的地方。车企们花了千亿研发费用,把车武装得跟三体人的水滴一样,结果决定车主生死存亡的关键,还是那个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单玩意儿。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修仙千年,渡劫飞升,结果发现天界的硬通货不是法力,是小学数学考试及格。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台所谓“智能汽车”的中年人,对此感触尤其深刻。我曾经也一度沉迷于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觉得自动泊车就是牛逼,觉得辅助驾驶就是未来。直到有一次,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我的“智能座服”对着一个被雨水打湿的塑料袋,来了一次非常自信的急刹,差点把我后座的狗甩到前挡风玻璃上。
从那一刻起,我就悟了。
我悟到,所有关于自动驾驶的宏大叙事,在现实面前都是个笑话。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从来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有一个老大爷开着老头乐,以一种薛定谔的走位方式出现在你面前,你车上那几百TOPS的算力,瞬间就会变成一坨昂贵的硅基烂泥。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别再迷信那些“电子金钟罩”了。车企的宣传,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集体参与的行为艺术。他们负责表演“科技改变命运”,消费者负责表演“我信了你的邪”。大家心照不宣,一起把这个泡沫吹大。
可泡沫终究是泡沫。当车速超过80,当轮胎失去抓地力,当物理法则开始清算一切的时候,你能信赖的,永远不是那些平时给你放PPT、给你讲故事的人,而是那个在你上车时就默默提醒你“嘀嘀嘀”的玩意儿。
它一直在那里,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烦人。

但能救命的,就是它。
能救命,就是能救命。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有点魔怔了。把一个简单的交通安全问题,硬是扯到了玄学和修仙上。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花里胡哨的“解决方案”,最缺的就是对基本常识的敬畏。这他妈才是最骚的!
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而是掀桌子式的黑暗森林。大家都在比谁更疯,谁更不计成本。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在这种“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氛围里,车企们拼命给你讲故事,讲技术,讲梦想,就是不跟你讲常识。
因为常识不值钱。安全带不值钱。
但你的命值钱。
所以,这个新闻的结论是什么?不是“雨天路滑,减速慢行”,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结论应该是,在一个人人都假装自己在开宇宙飞船的时代,请记住你开的只是一台四个轮子的铁皮盒子。而那根安全带,就是你和这个疯狂世界之间,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契约。
所以到头来,真正的智能安全,不是靠车企的OTA升级,而是靠人类驾驶员自己的大脑升级。但看看这个视频,我觉得人类要想集体完成这个升级,可能比实现L5级自动驾驶还要难。真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