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元PLUS全能升级,650公里续航+后驱动力打造15万级市场新标杆,性价比和驾驶体验双提升让竞争者望尘莫及

这次比亚迪元PLUS的升级,真是让我觉得厂商在逼着我们这些消费者思考问题。特别是从续航到动力,再到底盘、价格,一环套一环,还是想用痛点打动用户。

先讲续航。650公里,不是数据显示的数字游戏,而是真的跑得出去,特别是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对续航的担忧——如果跑长途,会不会突然没电在高速上——这类担心。估算下来,按城市85%、高速70%的实际续航达成率来说,新款元PLUS在城市里能轻松跑550公里,一周不充电都不成问题。高速方面,估算能跑到455公里——以前的版本,要经常找充电宝,现在不用了(这段先按下不表),生活的安心感明显提升了。当我翻了翻车友的群聊,绝大多数在讨论续航可以跑得远一些的时候,也有人提到:续航不可能一直硬杠,毕竟每次充电和维护成本能,估算百公里成本还是在8分钱以下,算是比得还不错的了。

比亚迪元PLUS全能升级,650公里续航+后驱动力打造15万级市场新标杆,性价比和驾驶体验双提升让竞争者望尘莫及-有驾

但这一切,也让我开始考虑电池的结构和底盘。你们知道的,电池加上整备质量,起码重了20%。

550公斤左右的电池(估算),基本上让原有的底盘不堪重负。原来的载重顶多也就375kg—现在多了200kg——这不打紧,关键是车架是否还能支撑?底盘不改,意味着载重可能只能做到175kg,这就麻烦了。高速上,刹车距离也会变长,毕竟重量变大,刹车辅助如果没有跟上,安全肯定打折。这一块,是不是厂商会着手优化?我猜考虑到成本,从经验上看,底盘改得不多,可能还是原来的架构,只是强化。

再扯个跑题的,谁用车不是图个方便?我朋友最近说,他喜欢开快点,可惜车太刹不住。他还笑着打趣:车如果重了,刹车距离得大大增加,不划算。车重不是开玩笑的。更别说北方二天气候,冬天路滑,再重的车刹车就更需要提前预判。我自己倒觉得,后驱车在北方还是不够实用——尤其冬天一打滑,就麻烦。

比亚迪元PLUS全能升级,650公里续航+后驱动力打造15万级市场新标杆,性价比和驾驶体验双提升让竞争者望尘莫及-有驾

说回来,动力部分,新款的后驱布局和230kW的电机,真是不少人觉得不喜欢:我就喜欢四驱,出了雪地还能稳点。我也在想,这样的动力会不会加大能耗?电机越大,耗电越快,这不是影子中的疑问。事实上,我觉得技术应答的关键,是怎么降低电机的耗电——比如用更高效的变频器,或者优化电控软件,把能耗降到最低。假设我没算错,200多公斤的电池带来的能耗提升,理论上会使每公里电耗上涨1-2%,但这细微变化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是喷气机到轮滑鞋的差别。

至于价格,这很有趣。现款元PLUS优惠价大约11万——起步价还算亲民。如果新款能控在13万顶配、16万左右的价位,不出意外,还是会抢手。反过来,假如价格破了14万——我猜,很多喜欢电动车性价比的消费者会左右摇摆。毕竟,长续航、动力、品牌这几个要素,谁都懂得拿捏。

我一直在想,你会更在意什么?续航?动力?价格?还是底盘?好像,很多人都偏向性价比,可是用车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底盘的体验,也很重要。这是我之前邻居开过的某品牌SUV的感受——底盘太普通,整体体验被拉低。

比亚迪元PLUS全能升级,650公里续航+后驱动力打造15万级市场新标杆,性价比和驾驶体验双提升让竞争者望尘莫及-有驾

不免有人会问:什么时候上市?这个我还没有确切消息,但根据以往比亚迪的节奏,可能还得再等等,差不多半个月后发布会起码可以确认一下。而且,内饰方面,估计也会有些调整,毕竟,申报图中车辆依旧沿用之前的龙颜风格。那个悬浮大屏,还是很漂亮的,很多朋友就喜欢整个科技感充足的布局。

价格如果能控制在合理区间,我觉得不会有人抗拒。括号里我思考:假如7000块钱,换一下配置和细节,能不能把体验再提升一个档次?这个问题留个悬念。

比亚迪元PLUS全能升级,650公里续航+后驱动力打造15万级市场新标杆,性价比和驾驶体验双提升让竞争者望尘莫及-有驾

对了,问一句:你觉得,长续航还是后驱动力更重要?我自己在犹豫:要是北方,还是不喜欢后驱……但后驱开起来就很帅。这是不是北方人偏见?或许吧,也有人会说后驱更灵活,操控更爽。(这段其实偷偷跑题了,但也算是个人小偏好吧。)

总结下来,这车未来半年如果价格控制得好,硬实力又到位,又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对中端用户来说,既有续航的保障,又有动力的惊喜,还能享受车内的科技感。只是不知道,工艺和底盘的打磨是否跟得上这个高更新频率。

开辆车,其实不就是说能跑得稳,有趣又安全么?

比亚迪元PLUS全能升级,650公里续航+后驱动力打造15万级市场新标杆,性价比和驾驶体验双提升让竞争者望尘莫及-有驾

— 不知道这个改造底盘和刹车距离的问题,会不会成为隐藏的坑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