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上路新规落地,70岁老人是否需要考证引发热议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巷口却站着一排等待放学的家长。雨没有如期而至,只有一串串马达声,比四点的钟点工还准时。三轮、两轮、头盔上贴着愤怒的小鸟或者印着刚洗掉一半的红色标语,司机是穿拖鞋的大妈和穿人字拖的大爷,也有西装革履的年轻爸妈,只不过他们看手机的频率更高。

我很习惯用细节观察人类社会的小型切片:电动车成为街头的主角,无论是接娃还是赶早市,甚至是应急拉运一大麻袋南瓜。警方最近的检查并未稀释这些场景,反而像做蛋糕前的重新过筛,让原本被忽略的“小问题”露了出来。

假如你正巧也是那种“离不开电动车”的市民,现在也许会关心——究竟哪些电动车需要驾照?哪些可以想骑就骑?70岁以上算不算“人老心不老”?

来把这台“城市微交通”的外壳拨开,里面可没想象中那么随意。

电动车上路新规落地,70岁老人是否需要考证引发热议-有驾

先来摆几张证据清单,毕竟规则不是凭空而来的。

——需要考驾照的,有四类: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电动两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轻便摩托车、电动三轮摩托车。别小看“轻便”两个字,甭管承重多少、颜色多骚包,查到是摩托那就是摩托。无证驾驶,交警叔叔查得不比酒驾松懈。对应的证书说复杂也不复杂,两轮轻便摩托考F证、普通两轮摩托考E证,三轮轻便摩托也要F证,而体型大一些的三轮摩托驾考D证。

很多人凭本事无证驾驶,却被摄像头无情出卖。城里可以去车管所报名,乡镇有送考下乡活动。F证报名线设在18岁及以上,70岁后还得通过“三力测试”。D证E证更严格,过了70直接抱歉。

有些东西不考试也能“飙”——不是说技术过硬,而是压根不用驾照。比如电动自行车,只要你长得不像胡迪(《玩具总动员》的那只),这东西要两样:牌照和头盔。本人别喝多了上路,基本没人找你麻烦。

第二种,是过渡期的非标电动车。这玩意说白了是规定出台前“夹缝求生”的产物——不符合新国标,但政策说给个“缓冲”,只要备案就能继续骑。什么时候它们变成绝对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个看政策脸色。

第三,电助力单车。就像是骑自行车时有人在背后帮你推一把,但你还得蹬。骑这个,照旧不用证件,70岁的张大爷可以,80岁的李奶奶也无妨。

审阅这些条款,理由不难找:电动车体型、速度、风险各不相同,管理也只能精分细化。无证上路的事儿就像捉迷藏,曾经只是“别让警察叔叔看到”,现在是头顶摄像头、手下扫码枪。

理性说一句,驾驶证不只是“纸面合格”,更多是为了一纸顺畅出行的“免责书”。真正的底层逻辑无非三条线:

一、风险:超速、带人、逆行、横穿马路,出事后“驾驶人身份”是法律推责的钢锚。

二、责任:交警追责有证据,保险定损不再扯皮。

三、规则公平:年轻人、老年人、通勤族、商贩,电动车属于全民,只能定量按标,不好随性而为。

当然,现实比条例复杂。理论考驾照要验听力、视力、操作能力,可小城里谁会专门为60多岁的大妈巡诊查体?送考下乡也好、家庭作坊式电三轮也罢,管理的“地气”里混着见不得光的朴素人情——有人眼拙,有人腿脚利索,有人但凡跑得慢点就赶不上生活的班车。

电动车上路新规落地,70岁老人是否需要考证引发热议-有驾

说到这里,必须自嘲一句:法条刚性,社会柔韧,法医只能循着结果逆推过程。每当事故发生,不管年纪多大,都统一叫“驾驶人”,再无人情可讲——这是我职业里最冰凉也最公平的地方。

对年长者配电动车,该不该再多设门槛?这听起来像一个伦理难题。技术上,三轮电摩不输小轿车,“七旬骑车砸进水果摊”天天是新闻。可如果70+的独居老人没车三米内送孙子放学,靠什么——步行?社会服务?每次事故后“严管理”,每逢现实又“放一马”,这铁打的矛盾指不定哪天就撞上现实的软肋。

最后聊一句“被动合规”。司机有一万个理由不爱折腾,可只要你骑的电动车铭牌上写着“摩托”或“轻便”,逾了线就要被追账。没文化不是理由,年纪大也不是遮羞布。电动车归根结底是工具,不是安全岛,更不是包容所有人的万能钥匙。

电动车上路新规落地,70岁老人是否需要考证引发热议-有驾
电动车上路新规落地,70岁老人是否需要考证引发热议-有驾

至于“70岁以上还能不能骑电动车”这道题,我没有标准答案。规则会继续变化,执法会不断趋严,可你家门口一定还会有人带娃、拉瓜、抢雨点上学路。你会为他们担心,还是站在路边举手机录个视频?在规则和人情之间,我们有多少选择余地?

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七旬老人也被要求考证,你会替他跑一趟车管所,还是给他一副新头盔?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