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方天雅,周四晚上八点半。手刚摸到方向盘,塑料的凉意带着一点说不出来的廉价感,耳边是店里吊顶风机的嗡嗡声。销售小哥凑过来,这车你开着,油耗大概能稳定在7.8升每百公里,当然市区堵车那就另说了。我斜眼看他,嘴角扬起,你这数据是从哪来的?零跑行情不一样啊。他一笑,这得看你怎么开,数据都是估算,样本少。
这话说得挺实在,我心里在盘算同价位的另外一台车,A品牌的SUV,油耗明面上也差不多,可后排那个坐姿实操起来,真没咱这国产车舒服。尤其是长时间坐上去,感觉那座椅明显没这车的人体工学那么讲究,试过几次上头两小时,屁股下面就像压着块硬板。
话说回来,供应链这块儿我一开始以为厂商都差不多,随便从这个地方换个零件,反正都大同小异。后来和车间一个老工人聊了聊,他嘴边还有点机油味,说:供应链就像厨房备料吧,你这油放对了,菜味道就对了;换了牌子,味道不同,客户都能嗅出来。这比喻我挺喜欢,但实际操作复杂得多。换一个电机供应商,绝不仅是换个零件那么简单,连研发调校都得跟着调整,哪能像买菜一样快。这就是我觉得厂商说轻松切换供应链的话太简单了。
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有次维修师傅说过,很多车型的自动泊车辅助(APA)系统,反应速度相差一秒都可能让操作体验完全不一样。我用这个和你们说,那种AEB(自动紧急制动)触发的阈值,就跟你脚踩到不同高度的台阶感觉差不多,细微差别决定刹车能不能及时。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厂商到底有没有公开这些阈值底线?大部分都藏着掖着,外人很难摸透。
再对比一个细节,跟我一起试驾的哥们开过B牌新能源SUV,他说他觉得低速顿挫感明显强,尤其街区堵车那会儿。我的那台算是调校偏平顺,虽然启动时有点拖泥带水,但能忍。你们开车的时候,有没觉得自己车的顿挫感影响心情?我有时候就挺烦,猛地一顿,心跳都跟着往上蹿。
说回数字,几天前帮朋友算了下这两年涨幅,粗略估算百公里油费成本增长了至少20%(体感,样本不多),有点让我怀疑这么大成本,厂商的提价空间到底有多宽。保值率嘛,我随口算了下,这两年大多数紧凑型SUV三年后保值率大概在50%到60%(样本有限),这数据让我觉得买得实在是个技术活,不全靠品牌光环。
顺带提问,你们有没有特别关注过车企那些官方保养周期?我自己觉得挺麻烦,明明车况没那么差,非得定时换油换滤芯,好像非做不可。修理店的老板倒是乐意,人家说这就是生意链条嘛,厂商给轨道画好了,谁都别想着跳出来。这有没有点像咱们平时买菜遇到的固定菜篮子,买了就得按套路来。
之前我说厂商随便换供应商不影响研发,这话说大了,实际上涉及到的改动和测试次数多得让人头疼。研发不是小打小闹,换了零件得重新调试软件参数,就像做菜时换了油,调味品得跟着调才能端上桌。之前没细想过这一层,感觉自己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是,厂商很多时候并非出于技术考虑去换供应链,而是供应商之间暗地里的价格战和谈判策略,背后更像一场围绕成本的游戏,消费者体验不过是被揣测的变量之一。
说说我那台车的后排坐姿和隔音,这差别比车企宣传视频里讲的文字还要让人有感受。就拿隔音来说,同级另一款车发动机噪声大一点点你一闭眼就觉得吵,我这车因为用了些特别的吸音材料,原本以为多花那10%的成本不过是表面功夫,结果真开起来,长途那种疲劳感明显低了不少。
还有就是,那天和销售聊到小问题,他突然抛出一句:你觉得年轻消费者真的在意这些做工细节吗?很多是心理作用。我没马上接话,但这话搁这儿让人琢磨,究竟是技术决定一切还是消费心理先入为主?
话题跑远了,我停下,门外的风扇换了个速度,嗡嗡声变得粗糙,闻到一股加热器散发出的塑料味。你们有没想过,很多车企所谓高品质其实也就那回事,大半是营销包装的光环,真实体验差别反而藏得挺深。说到这,我又想起那次看到修理工直接抱怨,这厂家给配的零件,也就图个合格,真正能耐用的凤毛麟角。
车是人造品,技术和营销都夹杂其中,谁说得清哪个因素最后决定用户满意度?就拿那泛黄的方向盘塑料感来说,别人可能忽略,我却奇怪,为什么明明成本压力那么大,手感家伙还能差成这样?
晚上九点,停车场灯光冷漠地照在车顶,玻璃上落了几颗冷凝水,滑落声稀稀拉拉,车里暖风吹得方向盘有点温,手指触到那份刚热起来却又微微黏手的感觉,提问又来了:下个车型升级,你会更在意数据还是手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