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二季度毛利率定格在17.2%时,谁也没想到率先突破这道防线的竟是曾经被唱衰的小鹏汽车。8月19日公布的财报显示,小鹏汽车二季度毛利率达17.3%,营收同比暴涨125%至182.7亿元,净亏损收窄62.6%至4.8亿元。这份成绩单背后,是10.3万辆的季度交付量和475.7亿元的现金储备在支撑。何小鹏更放出豪言:9月起月交付将稳超4万辆,四季度实现自我造血。这场扭亏为盈的战役,真的只差临门一脚了吗?
财报核心数据速览
小鹏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了史上最强成绩单:总营收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环比增长15.6%;汽车交付量达10.3万辆,同比激增241.6%,连续两个季度站稳月销3万辆平台。更关键的是,整体毛利率攀升至17.3%,汽车业务毛利率达14.3%,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连续八个季度增长。
现金储备方面,截至6月末达到475.7亿元的历史峰值,较一季度净增22.9亿元。这一数据甚至超过理想汽车同期公布的468亿元,为新势力阵营中最充裕的"弹药库"。值得注意的是,销售及行政开支同比增速控制在37.7%,远低于营收增幅,显示出渠道效率的显著优化。
亏损收窄的三大驱动力
规模效应成为降本第一功臣。二季度10.3万辆的交付量,使得单车固定成本被摊薄至历史低点。MONA M03和P7+两款爆款车型合计贡献超7成销量,其中起售价15万元的MONA已连续11个月交付破万,形成稳定现金流。
技术降本的成果开始显现。纯视觉智驾方案省去激光雷达成本,新一代平台零部件通用化率达80%,直接推动BOM成本下降。财报显示,单车材料成本同比降低约1.2万元,带动汽车毛利率提升7.9个百分点至14.3%。
费用管控策略成效显著。尽管门店数量增至677家,但单店平均季度销量达152辆,同比提升163%。销售费用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5.8%压缩至11.9%,每卖一辆车的销售成本下降逾万元。
盈利倒计时:何小鹏的"四季度预言"能否实现?
按照管理层测算,当月交付量稳定在4万辆以上时,规模效应将覆盖研发和渠道投入。全新P7即将上市,其预售订单已打破MONA纪录,有望助推9月起月销突破4万大关。若Q4能维持该水平,年化交付量将达48万辆,按当前毛利率趋势,单车利润或实现转正。
但隐忧同样存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等新业务持续吞噬现金流,二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加50%至22.1亿元。与大众的技术合作收入增速已放缓至7.6%,未来能否持续贡献利润尚待观察。Q3交付指引11.3万-11.8万辆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1.9万辆,也反映出竞争压力。
隐忧与挑战:高增长下的暗礁
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凸显。轿车占比高达70%,而中国消费者偏好的SUV仅占18%,与主流市场需求存在错配。即将上市的特斯拉Model Y改款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或挤压小鹏G6/G9的生存空间。
技术变现面临考验。虽然纯视觉方案降低成本,但华为ADS 3.0、蔚来全域900V等竞品技术仍在迭代。何小鹏力推的"一车双能"战略(兼容乘用车和RoboTaxi)需在鲲鹏车型上验证市场接受度,这关系到2026年能否如期实现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
写在最后:黎明前的关键一跃
从"活下去"到"强起来",小鹏汽车用八个季度毛利率连涨证明了自己的韧性。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规模突破4万辆/月时,能否守住毛利率不滑坡?当技术投入持续加码时,能否维持现金流安全边际?这些问题都将在四季度找到答案。或许正如财报电话会上透露的信号:盈利已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何时能的问题。这场新势力中最具戏剧性的翻身仗,正迎来最精彩的章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