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三厢车没后雨刮这事儿,最近又在网上被盘出了包浆,本质上已经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玄学问题。一帮人喊减配,另一帮人讲科学,吵得天昏地暗,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但凡有人跟你一本正经地分析,说大众高尔夫和朗逸一个平台,加个雨刮模具成本摊下来不到两百块,所以不是为了省钱。你就要小心了,他要开始给你上物理课了。是是是,物理课谁没上过?但车圈这事儿,你要是只信物理,那基本就告别自行车了。
当下的车圈是什么环境?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修罗场。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比亚迪秦直接把价格干到798,小米SU7端着一碗“配置闪电战”把整个桌子都给你掀了。这种时候,车企为了让你进店看一眼,恨不得把方向盘给你换成24K纯金的,销售都快给你磕一个了。他们会在乎那两百块的雨刮钱?别开玩笑了。他们恨不得给你车顶上装个BBQ烤架,后备箱里塞个麻将机。所以,成本论,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是用来忽悠我们这些老实人的。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车企这帮人,突然集体开窍了,悟了。他们发现,决定用户买不买单的,很多时候不是你多了什么,而是你“看起来像什么”。
三厢车,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基因里就被刻上了“体面”两个字。你想想,一个完整的、平滑的、从头到脚都透露着“我很贵,莫挨我”气息的屁股,那是三厢车的尊严。这就像西装,你不能在背后开个拉链说方便透气,那不就成户外冲锋衣了吗?三厢车的后窗,就是它的晚礼服后背,必须光滑,必须优雅。你啪叽一下,在上面装个跟骨骼惊奇的螳螂臂一样的东西,没事儿就刮来刮去,这叫什么?这叫破相,叫“典中典”的赛博朋克改装失败案例。
而空气动力学,只是为了让这个“玄学”看起来更科学的“圣衣”。
他们会告诉你,三厢车高速开起来,车顶的气流就像一个被生活盘了多年的老油条,顺滑得不行,路过车顶的时候还会跟你点个头。到了车屁股那里,因为有个完美的斜面,气流直接一个信仰之跃,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涡流,带着那些妖魔鬼怪(也就是雨水和泥点)就直接投胎去了。这个涡流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空气压缩毛巾,时刻给你做着清洁SPA,速度越快,擦得越干净。这不叫空气动力学,这叫“物理超度”。
我,作为一个开过两厢也开过三厢的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有一年冬天大雪天从老家回来,开我那辆小破两厢,一百多公里高速跑下来,后窗跟刚从泥里刨出来的文物一样,糊得一塌糊涂,别说看路了,看自己都费劲。后来换了三厢,同样的路,同样的天气,屁股干净得像刚做了水疗,闪闪发光。简直是天理难容!
两厢车就不一样了,它那个屁股,方方正正,像个刚毕业的耿直程序员,不会转弯。气流顺着车顶过来,到屁股那儿,路断了,直接懵了,然后开始怀疑人生,原地打转。于是在车屁股后面形成一个巨大的低压真空地带,一个专门收集负能量、道路灰尘和前车尾气的“结界”。所有脏东西都被吸过来,死死地贴在后窗上,跟狗皮膏药一样。所以,两厢车必须装后雨刮,这不是选配,这是救命稻草。没有它,两厢车车主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屁股后面跟了个什么玩意儿。
所以,这不是什么加配减配,是物理,是天道,是出厂设定,懂吗?是出厂设定!
当然了,总有那么些“叛逆者”出来整活,比如那些溜背SUV。你说它像三厢吧,它屁股翘得比谁都高;你说它像SUV吧,它又非要削个脑袋装运动。这种“四不像”的缝合怪,就导致了那个“物理超度”的涡流力度不够,成了一个半吊子法师,清洁能力大打折扣。所以有的厂家就想,算了算了,还是给它装一个吧,免得用户骂娘。有的厂家就觉得,不行,我的用户要的就是这个范儿,装了就破功了,信仰就崩塌了。于是就出现了有的装有的不装的奇葩景象。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这个“物理超度”的比喻可能有点过了,但你别说,还挺带感。
我有时候就在想,发明雨刮这哥们儿当年是不是被前女友泼过水,不然怎么对擦玻璃这事儿这么执着。
说白了,汽车设计里这种反直觉的东西多了去了。为什么跑车尾翼恨不得翘上天?为了把车死死按在地上摩擦,怕你速度快了直接修仙飞升。为什么家用车尾翼是个小鸭尾还往下撇?为了省油,为了让你在高速上安静一点,本质上是为了你的钱包和耳朵服务。这些东西,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用一大堆公式和风洞实验堆出来的,是工程师们用自己日益后退的发际线换来的。
所以归根结底,三厢车为什么没后雨刮?因为它在空气动力学上不需要吗?
是,但又不完全是。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买了三厢车的人,默认自己走的是一条体面、稳重、不容侵犯的上流路线。
而上流人,是不需要回头看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