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摩展上,凯威MBP两款全新踏板车一亮相就圈住了眼球——这可不是普通新品发布,背后藏着中国摩企几十年没跳出的怪圈:以前靠低价拼市场,现在终于敢跟全球品牌掰手腕了。
重庆摩托车论坛上,行业大佬早有共识:光靠低价内卷走不远,得盯着长期价值做升级。凯威这波操作,正好踩中了这个节奏。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前5个月,重庆摩托车出口额直接涨了48.4%,不是小打小闹,是整个产业出海的势头真起来了。
别人做外贸都是先国内后海外,凯威偏反着来。20世纪末,别家还在国内打价格战时,它已经在匈牙利设了公司,提前20年摸透了欧洲市场。要知道,欧洲的ECE认证、EURO5排放标准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有当地人喜欢的骑行手感,这些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搞定的,也正是这份积累,让凯威在海外市场有了别人没有的底气。
在品牌布局上,凯威的组合拳打得很稳。2005年跟钱江摩托一起收了贝纳利,2024年又拿下摩比德利,还控股了德国MIFA电动自行车工厂。更聪明的是它不搞“一锅烩”:MBP瞄准大众日常骑行,摩比德利专攻赛道性能,贝纳利的技术还能反哺国内生产线,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内耗还能互相补位。
供应链这块,凯威把“全球一盘棋”玩明白了。国内资阳工厂占了138亩地,建的都是智能化生产线,目标2027年能年产50万台250cc以上的高性能摩托车,这效率在国内也是顶尖的。海外端更灵活:德国工厂能快速响应欧盟市场的订单,非洲自贸区的组装厂直接降低了关税成本,不用把整车运过去,省了不少钱。
就说摩比德利吧,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设计中心出图纸,资阳工厂负责工程化落地,经典车型复活又快又准,这就是“意大利设计+中国制造”的默契。电动化转型也没落下,借鉴重庆润通控股的电摩研发经验,专门做了高离地间隙的车型,应对非洲的复杂路况正好用。
凯威这套模式,其实是帮中国摩企打破了升级瓶颈。以前很多企业要么品牌没名气,要么供应链跟不上,要么市场打不开,都是各自为战。凯威搞“全球一体平台化运营”,把这些难题一并解决了。数据能作证:四川资阳基地的本土化生产率超过50%,无锡工厂一条线能生产186种不同车型,这效率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更难得的是,凯威不只是卖摩托车,还在造生态。在非洲,它跟当地网约车平台MAXOkada合作,不光提供摩托车,连车队管理、太阳能充电方案都包了。这哪是“卖产品”?是帮当地人解决“怎么赚钱”的问题。面对国内内卷,它也没陷入价格战,而是“向上卷”——琢磨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场景,把品牌价值做出来,这才是长久之计。
当然,凯威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意大利设计中心和中国生产体系的协同,还得再磨合;非洲各国政策不一样,战略也得更灵活。未来要想站稳,还得补技术短板,比如参考宗申集团研发的山区电摩,把150公里续航的核心技术吃透,多拿专利;还要抓住国家“新三样”出口政策的红利,借力陆海新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把优势再放大。
说到底,凯威的成功不是靠简单买品牌,而是把“品牌资产”和“供应链能力”拧成了一股绳,实现了真正的价值跃迁。这给中国传统制造业提了个醒:别只盯着眼前的机会,长期主义才是破局关键。就像锡山电动车协会搞的“抱团出海”,大家一起补短板、扩市场,比单打独斗强得多。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结合,凯威这套模式说不定能成为国产高端摩托车闯欧美市场的模板。
最后想问大家,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中国制造?以前靠低价,现在靠实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一起看看中国品牌的底气到底有多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