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从矿到车策略,真是玩得挺狠的。你知道吗?他们不仅在电池上下工夫,还把整个产业链都衔接得紧紧的。去年我翻了下笔记,发现他们控制的环节比我想象的要多,好像在玩一场产业链军备竞赛。
他们的成本优势在哪?先说价格,电池包售价大约820元每千瓦时,在业内算是挺低的了。同行普遍在1000多元到1170元左右,甚至磷酸铁锂的价格也在960元左右浮动(大家都知道,磷酸铁锂虽然安全,但能量密度低,续航也差点事)。比亚迪用刀片电池,隆重强调它的密度190Wh/kg,比普通版本高了20Wh/kg(这点细节估算,真实数字我不太确定,但差距不小)。
但别盯着这个820元/kWh盯太死了,还得看规模和整车的成本结构。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见一辆80kWh的汉EV加满电,能续航600公里。整车成本(含电池、发动机、车身、轮胎、电子系统)大概在13万块左右。这个价格其实还能再细化:核心零部件(电机、电控、车身)只花了1.8万,简直让我觉得出了点神秘感。但这1.8万没法全包整车,只是核心零部件,剩下的像轮胎、芯片、座椅啥的,还是得外购。你知道我一直觉得汽车的成本,就像做菜一样,除了肉和配料,还得有调料和厨具。
说起供应链,据官方披露,锂矿比亚迪参股企业自给30%,剩下70%还是外购。这一方面让我感到放心——毕竟完全自供不太现实,毕竟锂矿投资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另一方面,也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拿捏住了采购的价格?资料显示,锂矿采购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7.8%,这个差距还挺明显的。
然后,正极材料则自供得更厉害,85%的硅酸锂都在自己生产线,成本比外购低20%左右。这让我觉得,除了自养外,产业链上依赖外部的,还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你说,我们都是普通消费者,图个好车和靠谱体验,真正能决定的,还是那些看不见的供应链调配。
说到零部件自研,我还记得朋友说过一句话:自研芯片不上头吗? 虽然比亚迪自供80%的IGBT芯片,100%外购的微调芯片占了电控的三分之一,但这背后还藏着巨大的研发投入。
真实情况总是比某些神奇猜测复杂得多。比亚迪虽然在成本控制上做得不错,但他们用的材料,比如高规格刀片电池,其实也是在规模化上拼命。你知道吗,2024年,他们的电池产能就达到了200GWh,比同行其他厂商多出不少。这个产能,放在市场上,几乎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典范。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买比亚迪车,就像用产业链壁垒给自己买个安全垫?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他们的成本优势,能让他们在市场中有更高的价格弹性。比如同样15万块的车,比亚迪装了80kWh电池,续航得600公里;而其他厂商,可能只能抠在60kWh,续航差不多也就450公里。这个差异,不光是续航的问题,更是性价比问题。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插曲:上次朋友开着特斯拉跟我说:我这个也是‘自研’,但其实还是依赖芯片供应。我当时就想,产业链的每一环其实都不是孤立的。比亚迪的套路是,把核心环节都自己搞,让自己更有韧性。
但我还是有点疑问:他们能维持多长时间的成本优势?毕竟,现在的材料价格都在变,各种原材料的事情也多得让人头疼。特别是,锂价如果飙升,可能他们的优势就会被逐步蚕食。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那些看不见的变数。
哦,对了,提到从矿到车的全产业链,不少人想象成自主其实也只是部分自主。比亚迪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能控制的环节做得更好一点。而我们普通用户,也许最终受益的,是那份长远的价格稳定和性能提升,这才是实在的。
未来锂矿自供率会不会再升一截?我估算,差不多得50%,对他们的成本压缩才会更用力。而且,也有猜测:是不是还会出现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马太效应?
你觉得,行业里的其他厂商,像特斯拉、蔚来,会不会被比亚迪渐渐架空?他们在研发投入、供应链管理上,哪个能走得更远?还是说,终究要靠技术差别才能保住排头兵身份?
反正,我自己还是喜欢观察这些暗流。毕竟,汽车行业的变化,比想象中的还快,新的突破,如果被比亚迪抓住了,后续的市场格局,还真不好说。
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比亚迪强调产业链壁垒,但其实成本背后还藏着一堆能不能持续的问题?就像我说的:他们的成功,既有规模效应,也有政策加持。未来的竞争,可能还得看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以及研发投入的持续。
他们的全产业链布局,其实是个鸡和蛋的问题。没有规模就谈不出成本优势,但没有创新又难以持续。这种平衡,可真不简单。
比亚迪这样大杀四方的故事,还会持续多久?他们的成本优势还能不能像现在这么剧烈?这也是我比较好奇的地方。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