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人生最大的梦想是环游世界,有的人说,最大的梦想是有房有车,还有的人说梦想就是能活着回家不被领导点名。至于我,最大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在车展摸遍全场车门不响警报,体验“汽车人生自由”。但这年头,想自由摸别人的展车,门都难开,动辄十几个摄像头对着你,仿佛贫民窟里的中年大叔誓要盗走展厅的灵魂。更别说,随着混动车型混得越来越深,连车都快认不出自己性别——到底是电的命,还是油的魂。
你说成都某大型车展开幕,我一听就知道热闹,毕竟“车展”这俩字不仅是荷尔蒙和气味的聚会,还是各路“混子”鼻祖的主场。这不,“长续航混动车型”成了新的头牌,主打告别“里程焦虑”,让你连“回老家离婚再回来复婚”都不用担心电量够不够。市场宣传这么说的,我信了,毕竟人生都快支撑不过去了,总要有种东西能让人撑更远点。
先说说那辆“号称油耗能喝水、设计惊艳能闪瞎、空间能打地铺”的SUV。它的名字不用说,说了你们也不会记住,反正就是价格税前税后比我房租还便宜的那种。搭载什么自主研发的什么第几代混动黑科技,听着都让人自卑,搞不好它比我考研第二志愿都稳。官方宣称满油满电能跑两千公里,亏电油耗连你骑自行车都尴尬。好吧,它确实挺便宜的,买它的人要不就是跨省跑业务的,要不就是想省油钱攒资金买房的,反正都比我理性。但我看设计也贼拉风,这设计师一听就是搞超级跑车的,结果被拐来画家用SUV,人生的巨大弯道,跟你207国道绕行一样,多点耐性能到终点。
偷听旁边大哥聊天,这车适合什么样人?高频跨省、精打细算、夜深人静想买杯咖啡省点油的人。你说这样的实际需求,到底是厂方贴心还是社会生存太惨?反正,我每次看到续航参数心就慌,生怕自己活得还没车长。
接下来闪亮登场的是“家庭旅行神器”,据说纯电跑得远、增程见家快,还有一堆高精尖的智驾系统,什么激光雷达、全场景辅助。车身一米多宽大,后备箱能装下人生全部妄想和老婆娘家三套被褥。更难得是有个绿色车漆,官方叫仙踪绿,我看是“家务全部承包绿色”。这种车直接定位到那种“中国式大家庭”,出去旅游仿佛带个移动民宿,还能省下高铁票钱。当然,大部分家庭买回去后,一年能出两次省都算广阔天地,我朝哥们儿一想:“我家孩子放假了还不如放羊。”
不用说,智驾是最大卖点,连停车都能靠AI,听说以后的趋势是车能自动开回家、你在车里边打王者边批改孩子作业,完美实现“人在等车”的新型摆烂哲学。对了,喜欢“华为全家桶”的群体估计要疯了,以后愁的是家里没车位不是没手机。
再往下,终于轮到那多子女家庭的福音,7座SUV,前5年还卖得和牙膏一样抢手,现在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也要称王。主要卖点一堆座能叠被子,腿长腰粗也能横着进出。续航、空间、价格人人夸,最多就是颜色不够靓仔。家庭主妇看了直说“真香”,丈母娘看了都想从后排开始找茬。性价比谈不上惊天动地,但总能让你在预算有限里过点“人山人海家庭剧场”的瘾。
我们不能忘记年轻人,毕竟他们才是移动支付和健康码的忠实舔屏者。瞄准这批“早上挤地铁、晚上挤短视频”的数码党,好像终于有厂商懂事了——小巧两厢纯电,主打通勤续航,小身板大能耐。最骚的是和手机厂合作,搞了个车机一体化。这下好了,手机一丢走失,连车都没法开,彻底与外卖小哥齐头并进。快充20分钟,电满可以开去下楼遛弯,体验“城市半径自由”,至于郊游?可能还得拼一把好运气遇上厕所不断电。
当然,如果你骨子里就爱刨沟挖泥、穿林走沙,那一定少不了美式硬派越野上桌。本以为增程版出来后野性会湿了,结果厂家说,别怕,我有赛车级悬挂、发光前脸、激光雷达,野得有底气,稳得像地铁门。亮点就是你能拉着全班同学去扎营,回来还能拍一条“The Wild City”的vlog。家里人放心你单飞,驴友相信你能救命,两头得利。
说到底,看着五花八门的车型卷参数,参数卷价格,我突然想到生活也一样,卷学历、卷工位、卷彩礼,最后就剩下一身疲惫。其实蛮羡慕这些混动汽车的,不管电还是油,至少它们每次出发都有补能的地方,人呢?除了灵魂,别的都得电源自理。
车展不只是车的汤臣一品,还是市场趋势的晴雨表。今年最惊悚的一幕,是以前土豪豪车一片的展馆,集体改头换面,现在成了国产品牌美拉德色系大聚会,明明刚刚还是一群“欧洲梦寐以求的小资”,转眼就让“国产小米老姨妈”坐了王座。这些年什么都在退场,仿佛只有工地和国产新能源还在死磕。《甄嬛传》都没这么大反转。
有人说豪华品牌撤了是高冷,是战略调整,鬼扯。还不是看着国产新势力能把20万能卷出30万配置,10万能搞“智驾、AI、激光雷达”,这些莫名其妙的词被“全面下沉”的潮水冲刷得体无完肤。从前买车讲究“开出去有面子”,现在讲究“买进来有智商税可省”。
我挤在人群里,听见几个老铁正在研究配置,嘴里蹦出来的词仿佛平行宇宙。“哟,这个华为智驾好用不?”“你家娃蹲第三排闹不闹?”“800V高压快充能不能3秒回村?”“激光雷达和叔叔的激光笔有多少区别?”要说趋势就是:现在买车,都是买“场景自由”,买“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每星期祈祷电桩不加价”的踏实心气。而厂商们倒好,干脆直接分人群:“你通勤呢就买A,喜欢旅行你买B,有娃的来这儿,丧偶式买车我们也有专属型号。”
这不,800公里续航变成了该有的素质,1500公里混动综合续航倒成了基本标配。曾几何时,200公里就能吹一年牛,如今要不是能补能5分钟上路,恨不得全家拉去看毛爷爷都着急。
你以为智能只属于土豪?现在连十几万的车型都标配智能驾驶,“智能平权”成了新KPI。最后赢家不是有钱人,是会用车、会薅羊毛、敢自嘲的“普通人”,比如我。新势力品牌用来吸粉的套路,说难听点,是让未来AI来帮你看老丈母娘的表情包,别的事情都外包给芯片。不过想想也是,人都要被替代了,车再聪明点也没什么大不了。
外面广告说,选车就像选老公。要安全可靠,要外观能打,要智能会说话。可选老公还能凑合,买车可真得掏钱。看热闹的多,敢下单的少,大家都盯着厂家再降几万,毕竟钱难赚,智驾就留给工地老板先尝。
看完整个展厅,我的感受很简单:国产品牌从头卷到尾,智能补能从富人卷到“凑合一族”,配置下放,价位下探,以后迟早买车免费送工位,每辆附赠午餐和保温杯。不用怀念什么“豪华光环”,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宾利的梦,但人人都被国产智驾卷进了生活的真空包装袋。你说现在适合买车吗?现在不买,厂家怕是也要去练摊摆地摊卖通过率了,抓住机会才是硬道理。
归根结底,车展是新的江湖,新势力和旧资本,油和电,智商和钱包,谁也别想赢到最后。反正我们这些年年在城市角落里逛展看新车,却从来没有勇气上手的人,注定只能在朋友圈转发“低价智驾买到哭,豪门退场看傻眼”。说到底,这辈子我能买的不是一台车,而是被时代薅下来的那点自尊——低能耗、高智商、轻焦虑。
车门轻轻一拉,车内外的世界隔音好到让现实退场,剩下的就交给补能——无论是电的补给,还是人生的续航。至于热门趋势?卷不卷都得跟着跑,毕竟,唯一不卷的地方可能只有家里的被窝。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