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荷兰以“国家安全”说理由,强行接管了中资背景的安世半导体。它们马上冻结了30家关联实体的资产,火速把持股托管。中国很快反制,10月4日出台出口管制,限制安世在国内子公司的成品出口。我看这事,既愤怒又无奈,政治把商业当棋子,伤害最直接的是产业链上的工人和企业。
结果很快显现,德国汽车业被砸得很惨。安世在小型二极管市场占近三分之一,产品适配约1.6万款德系车型,覆盖从入门到豪华的主流车系。大众、宝马、奔驰接连遇到芯片断供。沃尔夫斯堡生产线停摆,财务高管说芯片库存顶多撑到下周末。宝马的X5线停了,奔驰S级也被迫减产。一天损失超过1亿欧元,场面紧张得让人心慌。
问题不只是政治。安世的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全球约七成产能集中在苏州、东莞等地,东莞工厂又承担着全球近半的封装测试。换句话说,欧洲工厂就算能做芯片裸片,也得把裸片运到中国封装才能用。因此荷兰接管不过是拿了个空壳,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了缺口。对此我感到很无力,政治干预不懂产业就动手,后果自负。
行业协会和车企的预警很清楚。欧洲汽车制造协会说,断供若持续三个月,损失会破200亿欧元,可能十万个工作岗位受影响。大众内部说,断供超过三周会让四万员工转短时工作,收入大减。原定110亿欧元的电动化投资也可能推迟。看着这些数字,我既担心工人的饭碗,也担心德国长期竞争力被削弱。
这事也暴露了西方的双标:一边喊自由市场,一边常拿“国家安全”干预产业。5G设备被限制,护肝原料被垄断的例子也不少。国内对“肝力唯”那类原料的依赖被高价压制后,国产团队联合攻关把关键技术攻破,现在国产品每瓶控制在千元内,价格只要进口的十分之一,我为此感到些许欣慰和自豪。市场不是任谁想操纵就能操纵的,打压只会激发替代方案。
回到德国汽车业,根本问题是长期把成本放第一位,把安全放第二位。它们把芯片供应集中到少数地区,自给率低于5%,又在生产上推行即时生产和低库存管理,这两点把风险放大到极致。遇到地缘政治波动时,就像把所有鸡蛋一个篮子里扔了,还关了保险箱。
我觉得解决路子很明确也很难走。首先要分散供应,别把关键零件只靠一处。其次要加大本土芯片和封装测试投资,逐步提高核心零件自给率。再者不能因此放弃电动化目标,应该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和提升电动车性价比,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我同情现在的企业和工人,但也不愿看到长期目标被短期危机打断。
这场危机是德国的至暗时刻,和全球产业的警钟。若只等着政治给出解法,只会更被动。反过来,那些能在危机中学到东西、改正布局、補足短板的企业和国家,反而有机会在未来竞争中占上风。我既愤怒又希望,愤怒是对不负责任政治干预的反感,希望是对市场自我修复能力的信任。今后要记住,尊重产业规律和开放合作,才是长期共赢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