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有种奇怪的味道,混着新漆和机油。我站在门店的玻璃橱窗前,看着一对年轻夫妻在蓝白相间的海豹前合影,店员殷勤地介绍着金融方案。手里那张刚打出来的数据统计表烫得像热馍——“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营收1354亿,海外销量增长130%。” 饶是我见过多场沧海桑田,这种数字还是让人有点“恍惚”。如果只是同期去年,我可能会揣着兜里的老花镜,皱着眉头琢磨这是不是炒作。可现实是,比亚迪这家原本让无数人“听过但不着急了解”的企业,正在用一组组“懂行人都眨眼”的数据,揪住了行业敏感神经。
这种感觉你或许有过。考试名单贴出来,排名第一的不是学霸班里常见的那位,而是教室最后一排、平时常被忽略的“沉默同学”。但没人可以忽略成绩单。比亚迪的成绩单已经递到了全世界的桌面上——看得懂的人开始问,下一题它还能得多少分?
先拆一拆案情。比亚迪的车不再只是“国内抢销量”,海外业务正肉眼可见地“大开大合”。一年前,他国经销商还在半信半疑:这个擅长电池的中国牌子,能否在车坛跑出名堂?今年,英国街头的海豹销量冠绝同级,意大利宋Pro稳坐榜首,泰国的新厂像批量复印机,每天送出成百上千辆新车。数字的背后,不是凑热闹那么简单。想一想,把车子卖到欧洲人家里,面对一群对行车品质极度挑剔的老家伙,能拿到好评,不是低价不赚钱的“刷榜”,更不是一时运气。
问题来了,这样的增长有多少是“偶然”?如果只是靠营销和补贴,顶多再辉煌两年;但看看比亚迪动作,就知道事没这么肤浅。一手牌打的是技术。别的不提,那个电驱加热系统的专利细节,简单粗暴地把制造成本压下去一截,让十几万的小电车能有以前百万车的配置。比亚迪并不争先恐后地喊“将来我们要成为世界第一”,它甚至不爱“画饼”,而是拿着一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应用,不紧不慢地“砌墙”。电池技术眼瞅着再提速,自动驾驶在家用车里标配。不用怀疑,普通人也能分分钟享受到“比人工智障还靠谱”的老司机服务。
不要忘了产品线的下沉和上攻。仰望U8这样的百万豪车拿得出生面孔,能让老板们在朋友圈“炫耀”,也能在高端沙龙里刷到存在感。与此同时,比亚迪用大量资源深耕下沉渠道,让你家老张头用退休金也能买一辆能上牌、能跑远路的代步车。能在头部市场和县城里同时通杀,这不是“贪多嚼不烂”,而是用产品矩阵做到了“无缝衔接”。放在以前,哪家车企敢玩这样的杂技?万一资源分散,品牌掉档,那可是“自杀式创新”。但现在,看比亚迪的销量报表,你很难嘲笑它“吃得太多”。
还有一条线,多元化业务的渗透。现在讲比亚迪,你不能只盯着“油门和刹车”,它手里还有不少洗得白净净的牌。比如下属电子业务,给全球安卓手机厂供零部件;智能驾驶、座舱板块,早早自研布局,不再求人。顺带提一句,AI、无人机、智能家居也都有分身,虽然离“王者荣耀”还差距离,但养个“未来潜力股”总归比在原地等死来得聪明。
所以问题变得有点意思了。所有的“高增长”故事,总有“饱和”的那一刻,天花板永远摆在那里。比亚迪会不会下一步遭遇滑铁卢?会不会海外市场一遇政策拐点就偃旗息鼓?技术壁垒能撑多久、欧美的贸易大棒会不会挥下来?坦率说,这些“不可控风险”向来都在,不以董明珠的发言为转移——市场是一瓶酒,总有宿醉的时候。但某种意义上,比亚迪用“多条腿走路”的稳妥姿态,在行业周期和国际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倘若盲目激进,或许早就成了壁纸;倘若瞻前顾后,也不会有今天一船船新车漂洋过海。
说到这里,作为“生人勿近”的行业观察员,我总是得冒一句“扫兴”:别把一切都想得太圆满。过去几年大家以为地产、互联网、金融永远朝天,每到最高点才发现原来是“悬崖”。比亚迪的多线增长,很容易让韭菜眼里生光:“还会不会继续暴涨?”本能的欲望总不长记性,但冷静一点,在狂热背后,最值得关心的也许不是涨多少,而是它能走多远。这里面有企业家算不清的账,也有投资人琢磨不透的风向。
如果你问今天的比亚迪还值不值得“加仓”,我大概率只会摊手,很老实告诉你:黑灯工厂和销售奇迹的间隙,也总有突如其来的断电时刻。产业新贵常常能拉开捷径,但没有谁能一直飞奔。普通人真正该学会的,并不是模仿企业的每一次蜕变,而是在风口浪尖看清自己的方向——毕竟,没有谁能永远乘风,风向一换,摔倒的速度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
比亚迪眼下坐拥四重增长引擎,路线图足够迷人,但你觉得这样的增长,是不是每一家行业领头羊都能复制?等到下一个赛道切换,你会跟上,还是远观,不言声响?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