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到摩托车品牌,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就会浮现出日本四巨头——本田、铃木、川崎、雅马哈。这些品牌靠着一流的工艺、领先的技术和稳妥的品质,在世界摩托车圈子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根据MotorCycles Data这家知名摩托车数据分析公司的统计,去年全球摩托车的销量比前年多了2.7%,达到了6180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本田(Honda)毫无悬念地稳坐头把交椅,销售量高达1940万辆,占据了全市场的31.4%份额,也就是说,全球每买三辆摩托车,几乎就有一辆是本田出品。
今年5月22日,全球摩托车总产量终于突破了5亿辆。这个数字接连着1997年突破1亿,到2008年、2014年以及2019年相继跨越2亿、3亿、4亿辆之后,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为了又一个发展里程碑。
据公开资料显示,本田株式会社(ホンダ公司)成立于1948年9月,总部设在东京,旗下有360家关联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四大类业务:摩托车、汽车、金融服务以及动力相关产品和其他业务,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还是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员工人数达到19.4万。
摩托车可以说是本田最早的事业起点。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出生于1906年,地点在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从小对各种机械玩意儿就很感兴趣。15岁那年,他到东京艺术商会当学徒,待了整整六年。凭着出色的表现,在艺术商会会长榊原郁三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顺利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战后,日本能源供应挺吃紧,很多人又改骑自行车出门,不过那山路又崎岖难走,搞得挺头疼,更别说帮忙搬货了。大家都在想着有没有又简单、省事,又高效的交通工具。本田宗一郎一眼就看到商机,他大批买了些小型发电机,改装成辅助手段,装在自行车上用。
这种“电动自行车”一推出,就立马火得不行,大家都挺喜欢。于是他继续努力,终于开发出了50毫升双缸的“A型自行车专用辅助发动机”(也叫第一号试作发动机),这是Honda的第一个产品,打下了以后大量生产摩托车的基础。
1948年,本田宗一郎正式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然后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的摩托车Dream D-Type,正式启用了大家熟知的本田鹰翼标志。到了50年代,本田相继推出了Dream E、Cub F、Benly J,以及超级幼兽(Super Cub)C100这些车型,而且还开始把摩托车卖出去,拓展了业务版图。另一方面,他还参加了曼岛TT摩托车大赛等国际大型赛事,逐步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到了50年代末,本田早就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接下来,像“超级摩托车”CB750、CB750Four,“金翼”(Gold Wing)GL1000,XRV650非洲双缸(Africa Twin),“火刃”(Fireblade)这些车款纷纷推出,在市场上热销,组成了涵盖日常通勤、运动竞赛和越野越趣各种用途的整套车型阵容。
1963年,本田踏出日本,在比利时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工厂。坚持“本土化生产”的核心思想,现在本田在2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7个工厂,年产能超过2000万辆。在东南亚市场推出省油又耐用的Super Cub,印度市场打造了踏板车Activa,北美推出了豪华旅行车金翼。这种因地制宜的产品策略,加上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经销商网络,让本田走到哪里都顺风顺水。
到2024财年(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本田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1.69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多了6.2%,但净利润掉了24.5%,只有8358亿日元。摩托车那块的收入是3.63万亿日元,也就是大概1775亿人民币,全年增长了12.6%,营业利润是6634亿日元,涨了18.3%,比汽车业务的2438亿日元高出两倍多,占整体利润的54.3%,也是集团最赚钱的板块。而且,营业利润率达到18.3%,比汽车那边的1.7%强多了。
上世紀80年代,本田和重慶嘉陵攜手合作,正式開始在中國經營,推出了嘉陵JH70(原型是本田BENLY CD50),“一聞到汽油味就能跑”,這款車很受消費者喜愛。到1992年,他們就開始在中國生產摩托車,擁有新大洲本田和五羊本田兩家合資企業。去年,燃油摩托車的銷量分別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五和第九名。
为了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從2025年起,两家合资企业将不再采用共同销售模式,转而各自独立经营,今后也不会再推出相同的车型。目前,五款主要在市场上的车型包括PCX160、LEAD125和Zoomer E,而新推出的车型则是CROSS CUB(本田幼兽)、DAX e,以及电动版幼兽的CUB E。
作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印度一直是本田重点布局的地区。第5亿辆摩托车就在古吉拉特邦那儿的第四工厂下线。公司还宣布,要投入大概92亿卢比(折合人民币7.5亿元左右),新建一条生产线,每年可以多生产65万辆摩托车,预计2027年投产。到那会儿,年产能将达到261万辆,成为本田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到2027年,本田在印度的摩托车总产能有望达到700万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