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上,猛士 M HUNTER 一亮相就把围观人群的讨论劈成了两半 —— 有人指着它没门没挡风的车身喊 “368 万买台‘敞篷铁架子’?能买三台仰望 U8!”,也有人盯着轮眉上的 “狩猎者” 标识眼馋:“这可是能 4.2 秒破百、拽着皮卡脱困的狠角色!”
全球就 33 台的配额,顶着 “中国首款全碳纤维越野”“国产最高轮边扭矩” 等四个 “第一” 头衔,这台车显然不是给通勤族准备的。但问题也摆在这:没玻璃挡沙、没车门防灰,368 万到底花在了哪儿?别急着骂 “智商税”,先看清它藏在 “野路子” 设计里的真技术,才懂这钱是不是花在了刀刃上。
比起价格,更让网友摸不着头脑的是它 “没门没玻璃” 的设计 —— 有人调侃 “下雨天得穿雨衣开”,但真正玩越野的人都懂,这恰恰是极限场景的 “刚需设计”。豁沙时扬起的细沙不会堵在车门缝隙里,攀岩时能直接探出头观察轮胎与岩石的贴合度,连可拆卸的门板都藏着巧思:遇到窄沟时,两块门板拼起来就是简易搭桥板,比带绞盘还省时间。更贴心的是极端环境配置,卫星电话能解决无人区没信号的焦虑,电子外后视镜不怕沙尘遮挡,连座椅都做了防沙防水处理,哪怕在沙漠里淋场雨,擦干就能继续用。说白了,这台车在城市里的 “不实用”,到了戈壁沙漠全是 “实用”。
再说说 368 万到底花在了哪儿。网友拿它跟仰望 U8 比,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个赛道 —— 猛士 M HUNTER 的对标对象是巴博斯 900 攀爬者,定价里藏着 “限量稀缺 + 技术独家” 的逻辑。就说全碳纤维车身,不是噱头,比传统钢材轻一半还结实三倍,光这身 “骨架” 就值小一百万;轮边扭矩 20600N・m 看着抽象,实际体验就是 “拖两台陷沙的皮卡不费劲,爬 40 度坡像走平路”;425mm 的最小离地间隙,让马路牙子在它面前像台阶,430mm 垂直越障能力,遇到半米高的石头堆直接碾过去就行。还有军车级充放气系统,沙地里胎压骤变时,不用下车手动调,中控屏点两下就能搞定,这些黑科技可不是普通越野车能比的。
光说参数不够,两个真实玩家的经历,更能看清这台车的 “用武之地”。去年有支越野队开它闯羌塘无人区,出发前有人嘲笑 “花几百万当沙漠 ATV”,结果中途遇到未知沟壑,其他车卡着过不去,他们拆下车门板搭桥,顺利脱困;后来车台失灵,多亏车上的卫星电话联系上外界,才没耽误行程。抵达营地时,带头的老玩家说:“以前总觉得国产越野缺‘极限基因’,这台车能在无人区当‘救命装备’,比进口车还靠谱。”
还有位有军旅背景的收藏家,起初纠结 “不能日常开太浪费”,对比了多台进口越野后还是选了它。打动他的不只是 “止戈为武” 大灯里的情怀,还有 M TECH 智能越野架构的可改装性 —— 加个车顶帐篷就能当露营车,装个行李架能放全套救援装备,平时放车库当藏品,假期开去阿拉善撒野,“一车两用,比买台只能摆着的超跑值多了”。
不过也得客观说,猛士 M HUNTER 的限量 33 台,其实也暴露了短板:核心技术还没到大规模量产的阶段,高价更多是品牌 “秀肌肉”,普通消费者暂时还吃不到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打破了 “国产越野只能做性价比” 的固化认知,20000N・m 扭矩、碳纤维车身这些技术,实实在在填补了中国顶级越野的空白,也给长城、比亚迪这些品牌探了探高端市场的路。
猛士 M HUNTER 从不是 “家用菜”,而是国产越野闯高端的 “底气标本”。它打破了 “中国造不出顶级越野” 的偏见,可这份硬核啥时能惠及更多玩家?你觉得这是国产高端的起点,还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狂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