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禁油摩托车政策引发日本焦虑
日本在越南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摩托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日本方面开始感到焦虑。近日,日本政府及多家摩托车制造商向越南发出警告,认为越南计划在河内地区逐步禁止汽油动力摩托车的使用,可能会对当地就业造成冲击,并对由本田等企业主导的规模达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7.7亿元)的越南摩托车市场带来严重影响。
本田之所以如此紧张,源于今年7月越南总理范明政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该命令规定,自2026年年中起,将禁止汽油动力摩托车进入河内市中心区域;到2028年,相关限制措施将进一步扩大至更广泛的区域。这一政策的出台,被视为越南推动绿色交通、减少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传统燃油摩托车市场构成重大威胁。
越南禁摩政策影响
越南此举实际上旨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改善核心城市的空气质量。继河内之后,未来包括胡志明市在内的其他主要城市也有可能相继出台禁摩政策。若此类政策在越南全国范围内推广,将对日本摩托车企业造成重大冲击。
例如,今年7月国内宣布实施禁摩令后,本田在越南的销量在8月份环比下降了近22%。若禁摩政策进一步扩大,本田在越南市场的销量或将遭遇严重下滑,甚至面临全面退出的风险,类似当年中国摩托车品牌在越南市场逐渐衰退的情形。
中国摩托车越南崛起
上世纪90年代末,越南市场曾经历一场激烈的摩托车品牌竞争。当时,日本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摩托车品牌的强势进入,其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90年代,我国摩托车产业已发展至相当规模,但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类似今日汽车行业的格局,众多企业开始寻求海外市场拓展。自1999年起,力帆、嘉陵、宗申、隆鑫等国内知名摩托车品牌纷纷进军越南市场,开启了中国摩托车“出海”的序幕。
初入越南市场时,中国摩托车凭借卓越的性价比迅速赢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许多越南消费者开始转向中国品牌,放弃传统的日本摩托车,这一趋势推动了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快速发展。
到2002年前后,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占有率已从零迅速攀升至80%以上,并在此后数年内保持稳定增长。据越南工业贸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越南市场共售出摩托车172万辆,其中中国品牌占据了高达85%的市场份额。
中国摩托车之所以能在越南市场大受欢迎,主要得益于其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1999年,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时,售价约为1500美元,虽然这一价格已高于国内水平,但仍远低于日本和韩国品牌。与韩国品牌相比,中国摩托车便宜约700美元;与日本品牌相比,则便宜超过1200美元。这意味着,购买一辆日本摩托车的费用,足以购买两辆中国品牌的摩托车。
这种显著的价格优势,使得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迅速打开局面,并成为当地消费者心中的首选。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兴衰
起初,中国摩托车在质量方面表现不俗,具备极高的性价比,因此深受越南市场欢迎。这一优势使得中国摩托车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
然而,越南的摩托车市场规模相对有限,随着中国企业逐步抢占市场,日本品牌的市场份额随之大幅下滑。在1998年之前,日本品牌在越南摩托车市场中占据超过90%的份额,但到了2002年前后,其市场份额已骤降至20%以下。
在此期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一度风光无限,若无后续重大变化,日本品牌可能早已退出该市场。
然而,自2006年起,中国摩托车品牌在越南市场的表现急转直下,销量持续下滑,最终导致其市场份额跌至5%以下,许多品牌甚至彻底退出了越南市场。
日本摩托车在越南的崛起与挑战
自2006年起,日本摩托车企业开始调整其市场战略,一方面积极顺应市场需求,适当下调产品价格,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他们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越南,借此推动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并获得了越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与建设,日本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维修服务、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均具备较强保障能力。凭借这些努力,日本摩托车品牌逐步恢复了在越南市场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由原先不足20%迅速回升至90%以上。
目前,越南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摩托车均为日本品牌,其中本田(Honda)和雅马哈(Yamaha)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本田在越南摩托车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超过80%。例如,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本田在越南的摩托车销量达到约230万辆。而雅马哈在越南市场的份额也约为17%,两家品牌合计占据了越南摩托车市场超过97%的份额。
因此,越南已成为日本摩托车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地。
然而,当前越南摩托车市场正面临新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提升,电动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日本摩托车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其在越南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电动化领先优势
近年来,中国在电动化领域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若未来越南加快推进电动化进程,这或将为中国企业开辟新的发展机遇。
越南电动两轮车市场崛起
当前,越南的政策方向已日趋明确。河内作为首都,将率先在越南国内推行禁摩政策,逐步以电动摩托车替代传统燃油两轮机动车。这一举措预计将为两轮电动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越南全国两轮机动车保有量约为7700万辆,其中河内地区约有700万辆,胡志明市则约为850万辆。根据越南政府的规划,到2030年,全国将实现三分之一的汽车和超过五分之一的摩托车电动化。这意味着,未来两轮电动摩托车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万辆,年均市场容量有望达到300万辆以上。
尽管该市场规模相较于中国仍显有限,但越南已稳居全球第三大两轮电动摩托车市场,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正因如此,随着禁摩令的推进,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加大在越南市场的布局。例如,本田已在越南推出多款电动摩托车产品。然而,在电动化进程中,本田与雅马哈等日系品牌与中国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出口方面已积累显著优势。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及自行车的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亿元人民币大关,显示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实力。这也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越南乃至东南亚电动两轮车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车企越南布局提速
在越南加速推进电动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或许将迎来重返越南市场的契机,借助电动化趋势实现逆势突围。近年来,已有部分中国企业在越南市场取得积极进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例如,雅迪已在越南北江省投资1亿美元建设生产基地,该工厂预计年产能可达200万辆。此外,爱玛、台铃等其他中国电动车企业也纷纷加快在东南亚地区的布局,进一步拓展其在越南及周边市场的影响力。这表明,随着越南电动交通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战略部署正不断深化。
中国电动摩托车优势分析
相比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品牌,中国电动摩托车在多个方面展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
首先,**价格优势**是中国电动摩托车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支撑。这一优势目前仍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在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日本的燃油摩托车售价通常高达2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中国电动摩托车的价格仅为本田、雅马哈等品牌的1/2甚至1/3。此外,电动摩托车以电力驱动为主,相较于燃油车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以6年为周期计算,节省的燃油费用可能达到数万元人民币。凭借这一价格与使用成本的双重优势,中国电动摩托车在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其次,**产业链优势**是支撑中国电动摩托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在电动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均趋于成熟。这种完善的产业链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研发能力,使得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策略。这种系统性的产业优势,是许多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第三,**科技赋能**正推动中国电动摩托车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类似,中国电动摩托车也在逐步实现“弯道超车”,其中智能化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电池管理技术以及车联网等功能,中国电动摩托车在性能、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不断提升,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潜力和发展后劲。
综上所述,中国电动摩托车在价格、产业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化与品质升级
目前,中国电动摩托车在智能化方面已广泛引入多项新技术,如远程通信控制、动态安全监测、北斗(GPS)定位导航、手机解锁以及语音控制等功能,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用户体验。
同时,在材料选用和质量管控方面,中国厂商也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持续加强产品品质的管理。例如,广泛采用新型三电系统、防火阻燃材料以及高性能合金钢等先进工艺,有效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与耐用性。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电动摩托车在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凭借上述优势,中国电动摩托车正逐步摆脱过去在东南亚市场所面临的“低端、劣质”形象,逐渐赢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电动摩托车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全面回升与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
中国电动摩托车出海挑战
当前,中国电动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在价格、品质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然而,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不能因现有优势而忽视潜在的市场竞争。
事实上,东南亚市场,尤其是越南,拥有庞大的摩托车消费群体,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与布局。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日本企业与越南本土企业均加快了步伐。
例如,日本知名车企本田(Honda)已宣布将于2025年在越南推出两款电动摩托车——ICON e和CUV e。与此同时,越南本土电动摩托车品牌也在迅速崛起。以VinFast为例,其今年上半年的电动摩托车销量已占据市场总销量的55%以上,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由越南最大企业集团VinGroup支持的初创公司Dat Bike,近年来也获得大量融资,正积极筹备进入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较于国际品牌,越南本土企业在税收政策、补贴机制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在越南市场拓展的挑战。
尽管如此,从短期来看,中国电动摩托车在技术性能和产品价格方面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因此在越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非难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必须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过去在传统摩托车领域因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内耗”局面。应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提升与差异化竞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价格恶性竞争导致衰退
在过去的中国摩托车出口越南的历史中,其最终败退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源于价格的恶性竞争。
最初阶段,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时,售价普遍在1000美元以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低价策略,导致产品价格不断下滑,从最初的1000美元逐步降至700美元,甚至在高峰期低至200美元左右。
虽然价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对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具有吸引力,但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却严重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为维持生存,部分企业不得不在生产过程中削减成本,导致产品质量大幅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摩托车在越南市场表现出更高的耐用性和更低的维修频率,其使用寿命通常可达10年以上。而同期进入越南市场的中国摩托车,使用年限仅为3至6年,且故障率较高,维修频繁,不仅增加了用户的维护成本,还导致油耗偏高。
随着时间推移,越南消费者逐渐认识到中国摩托车在质量、性能和后期维护方面的劣势,进而对其失去信任,最终选择转向更可靠的品牌,如日本摩托车。因此,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衰退,并非源于日本竞争对手的打压,而是源自国内企业自身的恶性竞争与无序内耗。
这一历史教训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拓展海外市场时,真正的挑战并不来自外部对手,而是来自内部同行之间的过度竞争。这种“自相残杀”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也削弱了整个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如今,随着中国电动摩托车和电动汽车走向海外,这一教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唯有实现良性竞争、提升产品品质,才能真正赢得国际市场。
坚守底线,拒绝价格战
因此,中国摩托车能否重新夺回东南亚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坚守底线,绝不能重蹈20年前陷入价格战的覆辙。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质量提升以及售后服务等核心环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在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与长远立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