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率断崖式下滑,2025年前九个月净利仅4000万欧元,27亿欧元战略重组成业绩痛点
今年3季度,保时捷录得近10亿欧元巨亏,老客户惊讶连连。王先生本来打算在国庆节前给太太换辆新卡宴,结果车价从57万元直降到35.8万元,心里直犯嘀咕:“这牌子还能撑得住吗?”一查消息,才发现保时捷前三季度全球销售利润只剩4000万欧元,跟去年同期的40多亿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原本14.1%的利润率如今跌到0.2%,这样的转折,身边喜欢德系车的朋友都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王先生后来见邻居李哥还在纠结要不要趁低价买个Macan,大家都说很久没见豪车品牌“高处不胜寒”。
其实回头看看近几年,保时捷的成绩单一直颇为亮眼。2023年营业利润率高达18%,在疫情影响下还能节节攀升。小区里的老车主刘姐记不清是2021年还是2022年订的新帕拉梅拉,当时都觉得赶上保时捷的黄金期。但今年形势立即逆转,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一泻千里,第三季度单季亏了将近10亿欧元,直接刷新了自1991年上市以来最差纪录。股价也从上市时82.5欧元一路跌到如今34.81欧元,市值基本只剩一半,看着都肉疼。
最直接的爆点是高达27亿欧元的战略调整支出。10月初,保时捷内部开会,决定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发布,终止电池自产计划。技术部门张工私底下抱怨:“去年的研发投入都还没消化,今年方向就又变了。”本来信心满满搞2030年前电动车占比超80%,现在得延长燃油和混动车型的市场寿命。去年总部还大力推广新电池技术,可是Taycan在中国降了18%也卖不动,销量锐减41%,没人愿意做亏本买卖,这“急刹车”花出去的钱,不输一场豪赌。
中国市场曾经是保时捷的利润大头,如今却成最大痛点。今年前三季度国内销量下跌26%,只剩3.2万辆,跟巅峰比缩水近40%。邻居李姐说她手头的小鹏G6配置都比保时捷的新款丰富,“比亚迪、蔚来、仰望的新能源车一半价格就能有差不多的体验,还不用担心加油和保养那么贵。”事实也是如此,中国本土高端品牌强势崛起,保时捷纯电车型Taycan今年在中国只卖出1.2万辆不到,比去年还低10%,品牌光环被市场和用户的现实需求一路击穿。连Macan的裸车价都跳水到六折,老用户一边抱怨品牌溢价没了,一边忍不住琢磨要不要换台国产新能源做短途通勤。
外部环境也让保时捷很难喘气。美国的高额关税直接推高成本,今年9个月就多花了3亿欧元,全年估算能到7亿。一个做售后服务的老陈开玩笑说,“你说现在还要涨美国那边的车价,会不会没人买单?”毕竟,保时捷既没在美国设厂,所有车都得欧洲出口,美国市场成本一叠加,想转嫁出去都不容易。更麻烦的是,自由现金流急转直下,从去年正的近29亿欧元直接跌成负的15亿欧元,是五年来头一回。家里小孩都开玩笑问:“这品牌是不是要凉了?”
面对困局,公司不得不大幅裁员。保时捷计划未来裁掉1900个正式员工,并且今年内要砍掉2000个临时岗位。新CEO莱特斯马不停蹄地走访各地团队,有技术骨干说他见面时一直翻看财报、手指不停地敲桌面。老CEO奥博穆“身兼两职”这模式争议大,如今交权给莱特斯,还伴随着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上海研发中心已经开始为2026年新车开发本地车机系统,300人团队号称要做出比Model Y还好用的智能体验,本地经销商调整方案也在加紧落地。一线城市算账更精明了,“高端转型”的牌,得自己打出去。
说到底,保时捷的阵痛折射出传统豪华车企转型的难题。短期内,净利润难有明显回升,现金压力不容小觑。如果你正考虑添置高端车型,砍价空间比过去大得多;但看重品牌保值的话,还是得慎重。你最近有没有在选车时遇到新势力品牌的诱惑?欢迎聊聊,看看你心里的保时捷,现在值不值得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