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许多地方或许只是形容词,但在泰州,它是有实实在在数据支撑的行动力,是民生温度淬炼出的烟火气。这座城市连续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张张报表都堪称亮眼78%的财政支出倾斜民生,100%优质水质覆盖,城乡低保线跑赢物价。更厉害的是,这些数据背后还有温暖的故事和一座城市最本真的“追求”。
这片土地上流淌的水是泰州不显山露水的底气。全城四分之一的国土是水域,相当于把生活泡进了自然的怀抱。这里有溱湖湿地悄悄从生态难题变成了候鸟天堂,从“捕鱼权”到“护鸟权”的变变变,硬是让村民荷包鼓了起来;还有江豚种群悄悄增多的长江水域,这可是“海洋之灵”对生活环境最挑剔的一种生物。什么叫动静结合、水土和谐?这么一看,泰州的幸福指数完全是流动的。
再看看这些“幸福”的价格。淮河边不少城市,住在风景里是贵族标配,但泰州愣是让大家住得起——比起邻居们五年内房价普遍猛涨一圈,泰州人家门口的楼盘价格却几乎没怎么挪窝。或许,这座城市也明白,节节攀升的房价只会让幸福感碎一地,生态的华丽转身不是闹着玩的摆设,而是真的让人安心住进去。说起那晚凤城河夜游坐画舫,游客摇着手机录抖音的场景,仿佛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盯着这座小城感慨良久。怪不得人家弹幕刷着“幸乎哉,不多也,恰够咧。”
幸福说来说去到底离不开人。一天1.5万家早茶馆齐开大门,每天消耗的汤包保守估计就能绕地球一圈。年轻人晚上爱蹲剧本杀,刷着凤城河历史剧情,船舱成了古代的“线索发布会”。老年人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护航生活,金手链一响,7分钟能收获一份贴身关爱。这一波“幸福科技化”,显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用心用力把生活中的常见需求落在行动上。
当然,泰州不止是因为会煮汤包就风光无限,它还深谙幸福与文化的关系。在凤城河畔听一曲《贵妃醉酒》轻轻飘散,看戏曲票房收入创高,打赏收入去支持小朋友们学唱京剧;夜晚走过坡子街,电梯画上的泰州方言“乖乖隆地咚”清脆又暖心。多年传承的戏曲、早茶和市井文化,变成了泰州这座城市最有记忆的模样。
而这背后清晰可见的,是一场关于城市地缘、生态、民生的大考。五年来,全市从楼面地价暴涨到适当干预,确保地块预算也能惠及普通人;从老旧城区加装电梯到电梯外墙写满泰州人的笑语。政府靠数据精准提升幸福的“含金量”,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盼头。
泰州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幸福的城市,归根结底在于它愿意站在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民生的交叉点上,选择了一条接地气又有温度的路。看着智慧大屏上不断更新的江豚声呐,看着手绘墙上写下的一句句泰州俚语,有个问题悄悄浮现这个时代急行的步伐,会让更多城市学会慢下来,望一望丰盈且可触摸的幸福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