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曾经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丰田卡罗拉吗? 它可是多少家庭的第一辆车,皮实耐用、省油省心,口碑一直稳如泰山。 可谁能想到,就在2025年9月的燃油轿车销量榜上,卡罗拉居然连前二十名都没挤进去! 前三周累计销量只有3958辆,排在第22位,这个数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是不是新能源车的浪潮来得太猛,连这种老牌神车都扛不住了? 还是说消费者的口味真的彻底变了?
看看整体市场,2025年9月前三周(9月1日至9月21日)的燃油轿车终端销量数据刚出炉,整个市场透着一股凉意。 累计销量能破万的车型只剩下5款,而新能源车那边,光是冠军车型的单月销量就能轻松碾压燃油车头部选手。 轩逸以16856辆的成绩勉强守住了燃油车销冠的宝座,但对比新能源阵营的宏光MINIEV动辄月销过5万辆,燃油车的存在感是不是越来越弱了? 这种“头部坚挺、尾部萎缩”的分化,简直像一场无声的洗牌,强者恒强,弱者出局。
具体到车型,紧凑型燃油轿车依然是销量的主力军。 日产轩逸能卖到16856辆,成为唯一突破1.6万辆的燃油车,靠的是什么? 终端优惠策略功不可没,第三周销量环比提升了10.0%,说明降价确实拉动了需求。 可这种靠打折撑起来的销量,能持久吗? 大众朗逸以13994辆紧随其后,速腾则以12629辆排名第三,德系车的品质标签还在发挥作用,但面对新能源车的智能化、低用车成本,这些传统优势还能吸引多少年轻人?
燃油B级车的战场更是看点十足。 丰田凯美瑞居然以12364辆反超了老对手,拿下燃油B级车销冠,总榜排名第四。 尤其第三周,凯美瑞单周销量冲到了5302辆,成为该级别最亮眼的车型。 为什么它能突然爆发? 是设计更新吸引了眼球,还是终端促销暗藏玄机? 大众帕萨特和迈腾分别以11731辆和9473辆排在第五、第六位,帕萨特靠着最高4.5万元的优惠死守阵地,但这样的“以价换量”会不会伤及品牌溢价? 反观日系三强中的另外两位,本田雅阁销量7271辆排第13位,日产天籁只有2589辆排第28位,差距拉大到这种地步,是不是说明B级车用户也开始用脚投票了?
自主品牌在这片红海里倒是杀出了一条路。 长安逸动以9028辆的成绩冲到总榜第七,成为自主品牌燃油轿车的销冠,这背后有没有性价比的功劳? 奇瑞艾瑞泽8以7978辆排第十,红旗H5以7705辆排第十一位,这三款车构成了自主品牌的第一梯队。 它们没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却靠配置、空间和价格赢得了市场。 比如逸动,入门价不到10万,但智能配置堆得足;艾瑞泽8主打动力平顺,适合家用。 消费者是不是越来越务实了?
豪华燃油轿车市场也没闲着,奥迪A6L以8343辆拿下豪华车销冠,总榜第八位。 宝马3系和奔驰C级分别以8018辆和7584辆排在第九和第十二位,宝马3系第三周销量环比提升22%,表现抢眼。 但奥迪A4L却下滑到4356辆,只排第19位,和头部车型的差距越拉越大。 为什么同一品牌的不同车型命运如此悬殊? 是设计过时了,还是竞品太强? 奔驰E级和宝马5系分别以7199辆和5657辆排在第十四和第十六位,传统豪华三强依然主导市场,可新能源豪华车如蔚来ET7、理想L9的崛起,是不是在悄悄分走蛋糕?
再看看那些掉队的车型,韩系车的境遇简直惨淡。 现代伊兰特销量2531辆排第29位,索纳塔更是只有747辆排第48位,市场份额缩水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美系车型如君越、蒙迪欧,销量都不足3000辆,连头部阵营的边都摸不着。 这些曾经的风云车型,为什么突然就不香了? 是产品迭代太慢,还是品牌影响力衰退?
从周度走势看,多数燃油车型呈现“逐周攀升”的态势。 轩逸、凯美瑞这些头部车型,第三周销量比第一周增幅超过40%,终端促销的拉动效果明显。 但问题是,这种靠优惠刺激的销量增长,能算健康吗? 对比新能源车型,燃油轿车的整体销量依然乏力,头部燃油车的销量还不到新能源冠军车型的一半。 比如9月新能源轿车销量榜上,比亚迪海豚单月就卖了近4万辆,燃油车拼尽全力也追不上这种节奏。
消费者为什么转向新能源? 用车成本低是一方面,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政策导向也在推波助澜,比如购置税减免、绿牌优先。 还有智能体验,新能源车普遍标配大屏、自动驾驶辅助,而燃油车在这些方面往往落后半拍。 但燃油车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续航焦虑在新能源车上依然存在,跑长途时加油比充电方便得多;二手燃油车的保值率在某些地区甚至高于新能源车。 这些矛盾点,是不是让市场变得更复杂了?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9月的燃油轿车销量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市场的残酷。 轩逸、朗逸这些老将还在苦撑,自主品牌趁机上位,而卡罗拉、伊兰特等车型的滑落,或许只是开始。 接下来,燃油车要怎么打这场仗? 是继续降价,还是加速转型? 这些问题,留给每个车企去思考。 而作为消费者,你下次换车时,还会考虑燃油车吗?
补充图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