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山7的销量,得先提一句,那场预售简直像一出闹剧现场——28.98万的价格横在那儿,消费者都差点以为厂家这是拿着放大镜找钱包漏洞呢。
你别误会,我没打算黑国产车,只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买它就赚了”的童话,这东西可不是圣诞老人送来的。
想象一下,一个家用MPV市场上,用户心里其实顶多掂量25万上下能装能跑的实惠货,你却硬生生把产品往接近30万推,还跟自家的高山8几乎一个价。
这不,就像NBA赛场上一位身高1米80的小后卫硬要去抢中锋位置——技术再好,也难逃被碾压的命运。
官方只给了4000元优惠,换置补贴3万元也悄咪咪撤了,这招有点扎心。
老魏牌粉丝们本来还抱着小期待,现在感觉自己被当成透明人一样踢出了门外。
厂商这算盘打得挺响:既想显摆技术亮点,又怕降价伤害品牌形象,于是只能玩个“不敢真便宜”的花样。
中国汽车市场嘛,从合资到自主,都绕不开尺寸决定级别、级别定价格这个铁律。
但长城这里突然来了个魔幻现实主义版本,“鞋码不同竟然价格相同”,弄得不少人傻眼。
让我忍不住想到某些明星转型代言,一边喊着“我要接地气”,另一边广告费翻倍,人设瞬间崩盘那事儿。
其实,高山7本身并非一无是处。
这“小块头”开在城市路况下灵活得很,比那些动辄五米多的大块头好操控许多;44.28度蜂巢三元锂电池包冬季高速纯电200公里续航,对于日常通勤和周末短途游已经够用了。
但是,把DMS防疲劳摄像头砍掉这一刀,就有点冒险和吝啬味道浓厚。
在安全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这种节省成本的小动作,很容易成为舆论炮弹靶子。
零重力座椅设计听起来高级,但谁家司机闲着没事专门研究怎么坐才舒服?
大多数司机连说明书都懒得碰,更何况调试这种细节?
选装2000元轮毂倒是让颜值提升不少,不过看脸吃饭归看脸,可这对整体销量来说,无疑就是杯水车薪罢了。
讲真,等清库阶段可能才是真正捡漏良机。
我记得自己买拿铁时,当年优惠直接砍六七万,到手那刻差点乐开花。
今年购置税政策松绑,新车型折扣肯定不会少,有钱且不急的人,不妨耐心等等,说不定惊喜就在拐角处埋伏着呢。
现在消费环境明显凉飕飕,中产压力爆棚,对中高端SUV或MPV挑剔程度堪比裁判吹罚。
一味抬价不给合理理由,只能自食其果。
“性价比”依旧是一张王牌,要么拼科技,要么拼服务,否则即使电池容量逆天,也难保份额稳如老狗。
看到特斯拉最近跌幅,你懂我意思吧?
有人问:“技术这么牛,为啥不能走豪华路线?”
嗯,好问题。
不过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大多数家庭愿意为了实用性能买单,而不是虚荣包装。
如果新款定位模糊,同平台内缺乏差异化,那么消费者当然犯愁——到底该投向哪条船?
这情形让我想到某体育明星刚签约赞助商,却因为合同细节撕扯不断登热搜,他努力展现实力,却陷入商业漩涡,两者之间微妙关系分分钟让人抓狂。
更尴尬的是,新低配版削减关键安全配置,让很多潜在客户立马怀疑:“干脆买老款好了。”
这坑深不可测,也是国产品牌塑造口碑过程中的巨大绊脚石。
不管你宣传多少炫酷功能,没有基础体验撑腰,全都是空中楼阁,看比赛光盯数据统计却忽略战术执行效果一样肤浅无趣。
反观高山7,它试图靠灵巧紧凑、年轻家庭需求杀出血路,却踩到了自己的刹车板—坑爹般定价加上阉割配置,让它注定淹没在人海。
当然,如果厂家及时醒悟,用诚意换回口碑,还有戏逆袭。
但现在看来,仅凭喊喊口号等奇迹出现,是指望不上滴。
在成人世界里,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步都必须踏踏实实走稳才能迎未来。
所以各位准备跳进这片江湖的人,请务必擦亮双眼,小心驶远方!
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网友们偶尔就喜欢戴放大镜检视别人家的芝麻小事,自家西瓜裂缝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时候,看热闹背后的思考更重要:整个行业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普通家庭又如何从信息轰炸里理清思绪、不被套路牵着鼻子走?
毕竟,这不仅仅是一辆车的问题,更关乎现代消费文化与价值观冲突之后的一次沉淀和洗礼。
不信你瞧,今年各种汽车论坛上的唇枪舌剑,多半就是围绕这些展开,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谁的钱包鼓,谁的话语权就重一点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