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关注汽车行业,大概率被一条消息刷屏:零跑汽车庆祝第100万台整车下线。但紧接着的另一条消息却让人错愕——创始人朱江明因子公司合同纠纷被短暂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一边是庆功的鲜花掌声,一边是现实的经营压力,这种戏剧性的反差,恰好折射出零跑乃至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背后的真实困境:即使月销突破5万辆、毛利率转正,也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刻。
零跑看似已成功“上岸”,实则刚拿到下半场的入场券。创始人朱江明多次强调,年销百万才是生死线。这句话背后没有夸张,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计算。目前零跑虽实现了半年度扭亏,但净利润率仅1%-2%,意味着每卖一台车仅能微薄盈利。任何一次原材料涨价、政策退坡或市场降价潮,都可能轻易吞噬这点利润。规模,仍然是悬在所有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逆袭背后:草根王者的生存逻辑
零跑的崛起路径,堪称新势力中的“务实派”。没有过度强调科幻概念或盲目冲高,而是精准切中大众市场,用极高性价比打开销量。从3月开始,零跑交付量从3.7万一路跃升至9月预计超6万辆,连续7个月稳居新势力销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毛利率在第二季度达到14.1%,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但财报背后的真实盈利能力,却揭示出另一种现实:目前零跑的净利润规模仅5亿元左右,净利润率处于1%-2%的微利区间。换句话说,它刚刚跨过盈亏平衡点,远未形成安全垫。朱江明之所以提出“年销百万台才是生存底线”,正是因为只有达到这一规模,才能触发供应链成本的“跳档降价”,降低采购成本3%-5%,同时将研发和制造费用充分摊薄,从而将净利率提升至3%-4%——届时年利润规模才有望突破40亿元。
这种对规模的极致追求并非零跑独有,而是整个行业进入淘汰期的标志。比亚迪、吉利、长城无一不是跨过年销百万门槛后,才真正构筑起护城河。零跑的计划是在2026年实现年销百万,这意味着月均交付需稳定在8.3万台以上,相比现在仍需增长近40%。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扩张游戏。
二、“性价比”双刃剑:硬件过剩与体验短板
零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全域自研”策略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甚至座椅、AR-HUD等部件均选择自研自产,这让它在同等配置下能做到价格更低。例如零跑C11在15-20万元区间即配备双叉臂悬架、高通8155芯片、三连大屏,直接对标30万元以上车型的配置。
但这种“堆料式性价比”也带来一个问题:硬件参数未能完全转化为用户体验。在许多车主反馈中,车机卡顿、语音识别不准、辅助驾驶功能不足等问题被频繁提及。尽管用了顶级芯片,但软件优化和系统整合能力尚显不足;尽管悬架结构高级,但底盘调校仍缺乏质感。有用户直言:“硬件是堆满了,但开起来总觉得差一口气。”
此外,在智能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零跑的辅助驾驶功能与头部企业仍有明显差距。尽管部分车型配备激光雷达,但其城市NOA的推进速度和用户体验尚未形成口碑。当华为、小鹏、特斯拉已在智驾领域构筑显著优势时,零跑仍需在软件和算法上投入更多资源。
三、高端化困局:向上突围的挑战
零跑已明确将推出更高端的D系列车型,进军30万元区间。但这一定位将直面更残酷的竞争。在该价格带,特斯拉、理想、小米、蔚来、华为鸿蒙智行等品牌已建立强认知和用户忠诚度。尤其是小米SU7、理想L6等车型的定价下探,进一步挤压了中高端市场的空间。
零跑传统的“半价平替”策略在冲高过程中可能失效——高端用户更看重品牌溢价、技术领先性和综合体验,而非单纯配置对比。此外,零跑还需应对来自下方的竞争:如华为与江淮联手推出的全新品牌,以及小鹏、蔚来通过子品牌或电池租赁方案下探至15-20万元市场,这些对手具备技术下放和品牌背书能力,可能对零跑的主力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四、生死时速:未来三年的窗口期
零跑并非没有机会。其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借助Stellantis集团的渠道和资源,海外市场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技术迭代和软件团队加强,用户体验有望逐步改善。但最关键的因素仍是规模。
根据测算,零跑需在2026年前实现年销百万辆,否则固定成本难以摊薄、供应链议价力无法质变,盈利能力将持续脆弱。届时若仍未跨过这条线,不仅高端化受阻,现有市场也可能被蚕食。朱江明对此有清醒认知:“如果不能够快速增加销量,让盈利能力更强,市场占有率更高,那可能就很危险。”
结语:行业缩影,生存没有中间态
零跑的处境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卷价格、卷配置、卷规模,但最终的竞争仍是体系化的效率之争。年销百万已不是“发展目标”,而是“生存底线”。这意味着没有车企能停在舒适区,即使月销数万,仍要全力狂奔。
零跑用100万辆下线证明,性价比策略在现阶段依然有效;但它下一步必须回答,如何让技术自研转化为体验领先,如何让品牌实现向上突破。只有跨过百万门槛,它才真正有资格参与终极竞争。而这场考验,没有捷径可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