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那帮官僚,最近对着中国电车搞了一套组合拳,又是关税又是壁垒,看上去招式挺唬人,又是降龙十八掌又是九阴白骨爪的。但你要是凑近了看,会发现这哪是武林高手过招,这纯粹是广场舞大爷被隔壁街舞少年秀了一脸后,气急败坏地把音响声音开到了最大。
不装了,摊牌了,欧洲汽车,特别是燃油车时代的德意志天团,已经集体进入了ICU抢救模式。
开局就是一个暴论:欧洲车企所谓的“反击”,本质上是一场大型、充满表演性质的行为艺术,主题是“假装我们还有机会”。你看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雷诺一帮大佬,西装革履地发布PPT,说我们2025年、2027年也要搞平价电车了,2万欧元!就问你怕不怕?
我当时就想笑。兄弟,2027年?黄花菜都凉透了。这感觉就像所有人都开始用5G刷短视频了,你激动地宣布,你家终于要通宽带了,还是512K的。这已经不是慢半拍了,这是跨着物种的延迟。
大众更是典中典,说要搞个ID.1,对标比亚迪海鸥。这话说出来,雷军听了都得连夜把小米SU7的定价再降三万。你拿一个期货产品,去对标一个已经在中国街头泛滥成灾、快要进化出自主意识的“压缩毛巾”?讲真,这种勇气,三体人看了都想给你递根烟。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路径依赖这个东西,比爱情还毒。欧洲车企在燃油车这个豪华包间里躺得太久了,肌肉都萎缩了,现在让他们出来跑马拉松,他们连跑鞋在哪都找不着。
一个电动平台,中国车企平均22个月搞定,他们要42个月。这多出来的20个月,我严重怀疑他们是在用古法手搓电池包。动力电池成本,我们这边都快干到白菜价了,他们那边还当个宝。这就叫什么?这就叫时代的降维打击。你还在用弓箭,人家已经掏出了冒蓝火的加特林。最好的防御是什么?不是升级你的盔甲,是直接把对面连人带枪一起扬了。
我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特斯拉,现在每天看着各种国产新势力APP推送的中年人,对此感触极深。我们这边的玩法是,这个月出个冰箱彩电大沙发,下个月OTA一个自动泊车,再下个月价格直接给你来个“骨折”,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精神。
欧洲车企呢?还在那儿纠结一个车门把手的阻尼感是不是够“德味”。这就像修仙小说里,你还在苦哈哈地筑基,琢磨哪个姿势吐纳灵气效率高,对面那个主角已经靠着系统送的神器一键渡劫飞升了。你怎么打?你拿头打吗?
当然,欧洲也有明白人,比如雷诺。雷诺CEO卢卡·德·梅奥就说了句大实话:现在是中国人手握方向盘,我们欧洲人坐在乘客位。这哥们是真悟了,与其被动挨打,不如直接投了。
于是雷诺转身就扎进了中国这个巨大的血肉磨坊里,合资、建研发中心,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产业链死死绑在一起。结果呢?易捷特生产的达契亚Spring,85%的零件来自中国,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成本Duang一下降了30%,直接在欧洲卖爆了。这叫什么?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向应用。打不过,就加入,然后用你的力量去打你原来的队友。666。
大众也想学,但大众的脑回路就比较清奇。它学到的精髓是“极致控成本”,然后就开始在德国大裁员。这个操作,真的,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你以为你学的是中国供应链的精髓,结果你只学到了富士康的皮毛。这不是降本增效,这是自断经脉。你把老师傅都裁了,指望靠墨西哥和葡萄牙的廉价劳动力造出个花来?这逻辑无异于为了减肥,决定把自己的腿先锯掉。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有点刻薄了。但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个大型黑色幽默现场。你欧洲人所有的挣扎,在中国车企看来,可能就是一场大型情景喜剧。
更搞笑的是技术对比。大众那个APP290电机,参数看着还行,但跟比亚迪e平台3.0一比,也就那样。电池续航,人家动不动就干到800公里、1000公里,你整个450公里就觉得可以出来见人了?这自信心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最核心的磷酸铁锂电池,中国的产业链控制力几乎是垄断级别的。IEA的数据摆在那,锂、锰、磷、石墨的加工产能,中国占了地球的一大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特斯拉要在北美建厂,得找宁德时代要技术;你大众要搞电池,得买中国的设备。这就好比武林大会,你发现所有人的内功心法,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批发的。这还怎么玩?
所以,打不过了怎么办?耍流氓呗。
欧盟的关税大棒就这么来了。先是加征临时关税,后来又变相搞了个“最低进口价”,说白了就是,你们中国的便宜电车不许进来,免得把我家傻儿子打哭了。这不就是小孩子打架打输了,回家找大人告状吗?“妈妈他用挂!”
更骚的操作是“技术换补贴”,拿10亿欧元补贴你,但你中国企业得把电池制造工艺分享出来。这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的现代版演绎。幸好我们这边反应快,直接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列入禁止出口目录。想白嫖?门都没有,窗户也给你焊死。
所以,最后的战局会是什么样?
其实很简单。中国车企已经开始在欧洲本地建厂,宁德时代去匈牙利,蜂巢能源去德国,直接在你家门口搭台子唱戏。这叫什么?这叫中心开花。你不是有关税壁垒吗?好,我变成你们“本地企业”,看你还怎么卡。
而我们内部,也在搞产业升级,淘汰那些投机取巧的“压缩毛巾”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品牌。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这些以前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词,现在都快成标配了。
说实话,有时候加班写稿子,就特别想买个便宜电车,不用想太多,就是个代步的铁盒子。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就这么朴素。
最终,这场中欧电车大战,打的不是技术,也不是价格,而是认知。是欧洲人能不能放下身段,承认自己已经从牌桌上的玩家,变成了发牌的服务员。是我们的车企,能不能在杀红了眼的价格战之外,真正建立起让欧洲人心服口服的品牌玄学。
至于谁会赢?谁知道呢。也许最后赢的是那个能把自动驾驶和老头乐完美结合的天才,让欧洲街头的大爷们也能一边优雅地喝着咖啡,一边让车子自动规划最优的碰瓷路线。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这,才是真正的、无法被超越的技术壁垒。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