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

还记得2021年那个震撼上海外滩的夜晚吗?3281架无人机点亮夜空,拼出“你好,中国”的璀璨画面——那是捷尼赛思高调入华的宣言。四年后的今天,当威马汽车传出复工复产的消息时,很多人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濒临退场的品牌已在悄然布局新生。两家车企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恰恰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独特的生态逻辑——这里既有严苛的生存法则,也有令人振奋的再生机遇。

🔋 一、威马复活的三大支点:政策、资产与务实规划

威马的重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资源协同下的系统重构。深圳翔飞汽车作为战略投资人,在2025年4月正式获得法院批准接管威马主体,并提出了清晰的复产路线图。其重启计划的核心支撑点非常明确:

1. 政策赋能与地方协同

温州市政府组建专项工作组,从供应链恢复、电力配套到政府采购保障,形成系统性支持。这种深度介入为新威马提供了基础订单和营商环境保障,使其在产能过剩的竞争中获得了关键背书。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2. 实体资产的价值释放

威马遗留的温州工厂(年产能10万辆)和两张稀缺的造车资质,构成了复产的硬件基础。这些实体资源让新投资者能以较低成本快速启动生产,避免了从零建厂的巨大投入。

3. 阶段性目标与双轨战略

新威马制定了务实的渐进计划:2025年9月先复产EX5和E.5车型,目标产销1-2万辆;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市场。这种“国内复产+海外拓展”的双轨策略,既盘活存量资产,又开辟增量空间。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 二、捷尼赛思的认知困局:品牌定位与本土化挑战

反观源自韩国的豪华品牌捷尼赛思,尽管背靠现代汽车集团的技术实力,却在品牌认知与本土化落地上遭遇瓶颈:

1. 品牌认知的断层

尽管以无人机表演高调亮相,但后续品牌建设未能持续深化。四年间三度更换中国区CEO,导致品牌定位模糊。消费者对其“韩系豪华”的认知尚未建立,更遑论与德系、美系豪华品牌竞争。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2. 产品适配的局限性

捷尼赛思虽引入全系产品,但未针对中国市场需求深度调整。例如G70坚持操控性牺牲后排空间,燃油车占主导的产品线也未及时响应新能源转型浪潮。相比之下,BBA等品牌早已启动本土研发,如宝马组建全华班团队开发新世代车型。

3. 渠道模式的探索

面对经营压力,品牌近期转向“展厅+”轻资产模式,将门店面积缩至500㎡,并借助北京现代4S店提供售后。这种调整虽能短期降本,但如何维系豪华品牌的服务体验仍是待解课题。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 三、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适应性与价值重构

两家企业的不同轨迹揭示了同一规律:中国汽车市场的入场券只发给那些深度理解本土生态的玩家:

- 政策与市场的共振

威马的复产获得地方政府实质性扶持,而捷尼赛思尚未展现与本地产业政策的深度协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阶段,单纯的产品导入难以破局。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 资产效率的重构能力

威马通过盘活工厂资质实现“低成本重启”,而捷尼赛思的高运营成本(如单店月销5-10台)难以支撑其渠道架构。高效利用存量资产成为新入局者的必修课。

- 用户价值的精准触达

新威马计划通过老客户置换、网约车采购打开市场,直指实用型消费场景;而豪华品牌更需要构建情感联结。捷尼赛思在品牌故事讲述和用户社群运营上仍有提升空间。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 四、未来启示录:转型期的中国车市仍有广阔机遇

2025年注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分水岭。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50%,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增量创新并行的新阶段。威马的复苏尝试和捷尼赛思的调整,共同印证了两个趋势:

1. 本土化创新成为胜负手

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跨国品牌,只有将研发、生产、营销全面融入中国市场语境,才能获得持续生命力。比亚迪的e平台3.0、长安的固态电池研发等本土技术突破即是明证。

为什么威马能“复活”,年亏30亿的捷尼赛思却无人知晓?-有驾

2. 多元模式并存的生态正在形成

从威马的政企协同复产,到捷尼赛思的轻渠道转型,不同资源禀赋的企业正在探索差异化生存路径。中国市场的包容性正为各类玩家提供试炼场。

随着威马温州工厂重新点亮生产线,捷尼赛思中国团队也在推进本土化决策流程,两大品牌的探索仍在进行时。中国市场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承诺必然成功,却始终给予创新者新的可能性。当产业转型的浪潮奔涌向前,唯一能确定的是:那些真正敬畏市场、理解用户的企业,终将获得时代的犒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