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

英媒为首的西方媒体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正迎来一场新变革。

就在8月14日,比亚迪在郑州建成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专属全地形赛车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开业仪式,而是一次技术宣言——中国车企不再只是造车,而是开始定义驾驶体验的标准。更惊人的是,这座占地40万平方米的赛车场里,藏着一个高达30米、相当于10层楼的“悬天沙坡”,它不仅让老司机心跳加速,还一举拿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西方媒体集体侧目:这还是我们认知里的那个“中国制造”吗?

我亲自去了一趟郑州赛场。一脚油门冲上沙坡顶端的那一刻,风吹过耳畔,脚下是黄沙滚滚,前方是模拟冰道与低摩擦环形道交错的复杂地形——我突然意识到,比亚迪正在用“钢筋沙海”重新书写中国汽车工业的叙事逻辑。

一、从“造车”到“造场景”:技术为王的终极体现

很多人以为比亚迪的成功只靠销量和电池。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它把技术研发从实验室延伸到了真实世界的极端场景中。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这个全地形赛车场,表面看是娱乐设施,实则是一座活的“技术试验场”。它复刻了中国最具挑战性的地理环境:西北的沙漠、东北的冰雪、西南的山地,全部浓缩在1810米的赛道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台比亚迪新能源车,在上市前都可能经历一场“地理大穿越”。

比如那个“悬天沙坡”。坡度28°,高度近30米,所用沙子全部从阿拉善千里迢迢运来——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测试车辆在极端坡道下的电机输出、电池稳定性与四驱系统响应速度。我试驾唐DM-p冲坡时,动力输出非常线性,没有传统燃油车那种“涡轮迟滞”的顿挫感。这背后,是比亚迪自研的电控系统对扭矩分配的精准掌控。

再比如“模拟冰道”。这段路面采用了特殊涂层,摩擦系数接近真实结冰路面。我在上面体验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时发现,即便车轮轻微打滑,系统也能迅速识别并调整方向修正轨迹。这说明比亚迪的智驾算法,已经能在低附着力场景下保持高可靠性——而这,正是L2+级辅助驾驶迈向高阶的关键一步。

二、细节见真章:那些藏在“地形”里的黑科技

别看这些场景玩得花,每一处设计都有其工程深意。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先说“低摩擦环形道”。它模拟的是雨天湿滑弯道,对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ESP)是个巨大考验。我开着汉EV以60km/h入弯,车身几乎没有推头现象。这得益于比亚迪的车身重心布局和电机响应速度——电驱系统比内燃机快3-5倍的响应时间,在弯道中能实现毫秒级的动力回收与再分配。

再说“浮水区”。这不是简单的涉水坑,而是用来测试电池包密封性与涉水行驶能力的真实场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经过针刺测试都不起火,那在水中呢?虽然现场未开放公开测试,但从官方资料看,其电池包具备IP68级防水能力,理论上可在1.5米水深下浸泡30分钟不进水。这种“把安全做到极致”的理念,正是中国智造区别于西方车企的底层思维。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智能驾驶区”。这里不是简单的自动泊车演示场,而是集成了城市NOA、自动变道、匝道通行等复杂功能的综合测试区。据李云飞透露,542亿研发投入将推动城市NOA明年覆盖50城。这意味着,未来你在郑州能用的功能,很快就能在成都、杭州无缝衔接。这种“全国一张网”的推进速度,欧美车企目前还难以企及。

三、用户体验为王:谁说赛道只能是“富人游戏”?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传统赛车场门槛高、预约难、项目少,普通人进去就是“看热闹”。但比亚迪郑州赛场打出“全民赛道、全场好玩”的口号,真不是喊口号。

我遇到一位来自许昌的车主张先生,他带着全家来玩。他说:“以前觉得赛车场是专业车手的地盘,没想到现在连我这种新手也能在教练指导下开越野。”现场提供专业培训课程,从基础控车到极限脱困,层层递进。更重要的是,所有体验项目都针对新能源车特性设计,比如能量回收在下坡时的使用技巧、雪地模式如何避免电机过载等——这不是娱乐,是实打实的驾驶教育。

还有露营区的设置,把汽车文化与生活方式结合。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营地,看着远处灯光下的赛道,孩子指着沙坡说“爸爸刚才飞过去了”,那种成就感,是4S店试驾给不了的。

四、横向对比:比亚迪 vs 谁?

有人会问:特斯拉也有测试场,保时捷有 Weissach,比亚迪这算什么?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好问题。

特斯拉的测试更多集中在软件和自动驾驶算法上,场地偏重城市道路模拟;保时捷Weissach则是传统燃油性能车的圣地,强调机械极限。而比亚迪郑州赛车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球首个专为新能源车打造的全地形综合体验中心。

横向来看:

特斯拉德州超级工厂测试场:侧重自动驾驶和高速稳定性,缺乏越野与极端地形验证。

奔驰AMG驾驶学院(北京金港):虽有多种路面,但主要服务于燃油性能车,且不对外开放日常体验。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蔚来NIO House+试驾路线:偏重城市舒适体验,缺少极限工况场景。

相比之下,比亚迪不仅覆盖地形最全,而且首次集齐越野区、浮水区、沙坡、冰道、智能驾驶区五大硬核模块,堪称“浓缩版国家地理”。更重要的是,它不只为品牌服务,未来可能向其他新能源品牌开放——这格局,已经超出单一车企的竞争维度。

五、技术普惠:中国智造的新范式

西方媒体之所以集体关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产业逻辑:中国不再只是“追赶者”,而是在创造新的标准。

比亚迪每天有12万工程师在40万平方米实验室搞研发,去年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很多欧洲车企全年营收。而这些技术成果,没有锁在专利库里,而是通过像郑州赛车场这样的基建落地,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触摸到尖端科技的温度。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什么叫“技术平权”?就是你不需要花百万买超跑,也能在专业场地上体验极致驾控;你不需要成为工程师,也能理解刀片电池为何更安全;你家孩子能在露营区听着电机声入睡,而不是发动机的轰鸣。

这背后,是中国智造从“性价比”走向“价值创造”的跃迁。

六、未来已来:这场变革会走向何方?

我站在沙坡顶端往下望,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汽车品牌的竞争力,会不会从“谁的车更好”,变成“谁的体验生态更丰富”?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比亚迪显然已经押注这个方向。郑州赛车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城市出现类似的“技术乐园”?会不会形成全国联网的新能源驾驶培训认证体系?甚至,这些场地能否成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公共测试平台?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城市NOA覆盖50城,随着DM-i混动技术不断迭代,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早已不是续航和配置的比拼,而是生态与体验的较量。

结语:好技术,要人人可享

李云飞说:“好技术,要人人可享;好体验,更要人人可享。”这句话听起来朴素,却道出了中国汽车工业最深刻的变革——我们正在从“制造”走向“创造”,从“出口产品”走向“输出标准”。

下次你路过郑州,不妨去试试那个“悬天沙坡”。当你冲上顶峰,回头看那一道轮胎印划破黄沙,你会明白:这不是沙丘,是中国技术刻进大地的年轮。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未来的汽车品牌,应该更注重“车”本身,还是“用车体验”的生态建设?

如果你有10万元预算用于汽车相关消费,你会选择升级车辆,还是投资驾驶培训、赛道体验这类服务?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一一回复。

英媒领西方齐发声:风向突变,中国迎新变革-有驾

(注:文中涉及技术参数及研发投入数据均来自比亚迪官方发布信息,暂无第三方独立验证渠道。关于竞品对比内容,仅基于公开资料分析,不构成购买建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