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廉价中国电车!中亚“零公里二手车”的暴利时代终结

一场淘金热就这么猝不及enf防地结束了,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就在前阵子,那些在中亚倒腾中国电动车的哥们儿,还感觉自己站在了风口上,能把一辆几万块的国产小电车,愣是卖出“理财产品”的架势。可现在,他们大概只能在仓库里,对着堆积如山的车欲哭无泪了。

一切都源于国庆前那份看着不起眼的四部委联合公告。从2026年1月1号起,所有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必须持证上岗。这证,还不是你随便开个贸易公司就能拿的,得是车企本尊,或者人家点头认可的“亲儿子”才行。翻译一下就是,国家队要亲自下场了,那些在灰色地带里野蛮生长的“游击队”,好日子到头了。

这事儿要搁在前两年,简直无法想象。那时候,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跟坐了火箭似的,从200万辆一口气干到500多万辆,硬是把经营了半个世纪的日本给拉下了马。中亚和俄罗斯市场,简直成了中国车商的“奶与蜜之地”。一台在国内打价格战打到骨折的理想L9,运到莫斯科能卖出90多万人民币的天价,这利润,比贩卖梦想还刺激。重庆一位车商就透露过,2022年那会儿,在国内花4万收一台小电驴,转手到中东就能净赚1万。

那会儿的玩法,突出一个“骚操作”。核心机密就四个字——“零公里二手车”。你以为是二手车?天真了。这玩意儿其实是刚下线的新车,车商转手就去上了个牌,摇身一变成了“二手”。这么一折腾,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新车出口,认证、关税,一道道坎能把人折磨死。但“二手车”就不一样了,手续简单,税费低廉,简直像开了绿色通道。特别是通过哈萨克斯坦这些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中转,还能免关税进入俄罗斯市场,堪称完美闭环。

再见,廉价中国电车!中亚“零公里二手车”的暴利时代终结-有驾

于是乎,一条“新车-上牌-伪二手-中转-暴利”的灰色产业链就这么形成了。对国内的4S店来说,有人帮忙清库存,求之不得;对中亚的老百姓来说,能用一半的价格买到“准新车”,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对车商而言,这更是空手套白狼的绝佳买卖。你看,三赢,win-win-win,多美妙的局面。

可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免费的午餐。这种看似美妙的平衡,其实是在悬崖边上跳舞。当所有人都涌进来想分一杯羹时,国内车企还在内卷价格战,这帮海外倒爷自己先在国外卷了起来。你一台车赚一万?行,那我赚五千就把你挤走。最后卷到单车利润只剩一两千,甚至还得把国家出口退税的13%都让利出去,才勉强有生意做。

更要命的是,这种无底线的低价竞争,正在把“中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往泥潭里拖。车商们只管卖车赚钱,售后、维修、配件?那是什么,能吃吗?他们在国内把车卖出去的那一刻,服务就已经终止了。越南车主抱怨“买车便宜修车难”,泰国26%的经销商倒闭,其中中国品牌渠道受价格战冲击尤为剧烈。消费者贪便宜买了车,结果开两年电池衰减了,或者哪个零件坏了,对不起,没人管。这就像一场渣男的骗局,用甜言蜜语把你追到手,然后就彻底消失,留下一地鸡毛。

这么搞下去,不光是坑了海外消费者,砸了中国车的口碑,还彻底扰乱了正规军的布局。你想想,比亚迪辛辛苦苦在哈萨克斯坦建店,官方指导价23.5万的宋PLUSDM-i,隔壁灰市的“零公里二手车”卖14万。这谁还去你4S店买?这不是逼着良民去做贼吗?人家官方之所以卖得贵,是因为要搞本地化调校、建售后网络、备足配件,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成本。结果全被这帮“价格屠夫”给搅黄了。

再见,廉价中国电车!中亚“零公里二手车”的暴利时代终结-有驾

所以,你看懂了吧?新政策这记重拳,砸的根本不是中国汽车出口,而是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疯狂薅国家羊毛、透支品牌未来的短视之徒。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了,这是在挖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出海的墙角。再不治,当年中国摩托车兵败东南亚的悲剧,可能就要在电动车上重演一遍。

当然,对中亚的老哥们来说,以后可能真的买不到那种便宜到离谱的中国车了。但换个角度想想,这未必是坏事。市场的阵痛过后,他们能买到的是有保障、有售后、真正为他们本地化考虑的正经商品。而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清理了这些投机倒把的苍蝇,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在海外市场扎下根,堂堂正正地打一场品牌战,而不是陷入永无止境的价格泥潭。

说到底,出海从来都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想靠走捷径、钻空子就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结束了。江湖,终究要回归到它应有的规矩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