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新车能让人感到期待满满,但当你掏出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却发现买到的是别人的试驾车,这就像收到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打开一看竟是别人吃剩的糖果,这心情能不复杂?2025年10月20日,方程豹长续航豹5在一场备受关注的发布会上正式亮相。这款本应在技术与品质上代表新高度的汽车,却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销售流程背后,又隐藏了哪些惊人的真相?
说实话,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期待从来都不低,尤其像方程豹这种定位高端的国产品牌,它被寄予厚望。但武汉东湖中心店的一次操作让人心寒。一位消费者在发布会刚结束不久便预定了一辆豹5,满怀信心地支付了5000元定金,要求第一时间拿到车辆,绝对不能成为展车或试驾车。交付当天,他的心情却跌到了谷底——满地泥浆痕迹、卡着小石子的轮胎、车内沙石不堪入目。如果这些痕迹还不够鲜明,连中控区域都能看到沙漠痕迹,车内地板满是泥土,甚至后保险杠也有明显的异样痕迹。这车到底经历了什么?消费者和店方的说法开始针锋相对,而问题的真相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消费者的分析,从发布会到交付仅仅三天时间,郑州和武汉的天气数据显示无大风沙尘,可车辆中的沙土却好似跑过沙漠测试路段的痕迹。是不是在车辆运送过程中,有人拿它去越野试驾了?虽然销售方没有正面回应,但从轮胎卡石头、胎油痕迹“毁尸灭迹”未果的细节,以及车内沙石满布的情况来试车的嫌疑确实难以洗脱。一些业内消息人士也表示,这么短的时间里出现如此明显的越野痕迹,确实说明车辆可能不是直接从生产线到消费者手中,每一步流程似乎都存在打折扣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普通消费者还能选择相信品牌吗?不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地欺骗客户。”而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仅仅是武汉中心店个别操作,并不能以偏概全。“毕竟直营店的操作水平还参差不齐。”这种辩解显然激不起消费者的共鸣,一位同样有购车经历的人说得直白:“能接受新车出厂有些细微瑕疵,但接受不了用别人试驾过的方法去对待我的车!这是底线问题!”
紧消费者试图寻求官方途径维权,他联系了方程豹总部400投诉电话,结果却让人失望——没有任何改观。武汉东湖中心店不仅拒绝正面应对消费者的问题,还强制施行“店保店牌”政策,不买保险和上牌服务就不能交车。这种做法无疑让事情变得更糟,政策壁垒好比老式医院里上了锁的药房,里面的药本是消费者有权选择购买的,却硬生生被部分商家变成了绑架资源赚钱的小工具。无视国家三令五申的规定,说好听点是店方“创新”了销售方式,说难听点则是“以貌堂皇的手段薅老百姓的钱”。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这种强制行为背后直击公众一个隐痛:明明技术在进步,服务上却步步后退。别说谈新能源汽车“改变生活”,连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保障都得不到实质的照顾。这事情暂时平息了吗?并没有。有人提出,甚至店方故意精洗车辆以掩盖痕迹,只不过没洗干净罢了。消费者要求退钱,直至文章最后仍无法拿回退款。静若止水的表面背后,是消费者情绪逐步累积的火山,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已经完全曝光时,真正的矛盾却重新浮出水面——11月1日开始,国家规定新车上牌可以通过交管12123办理,不再需要4S店强制上牌。这条政策的出现对武汉东湖中心店和类似问题的4S店构成了巨大冲击,这意味着直接切断了一部分通过上牌服务收费的灰色收入。而消费者的质疑也从单纯针对店方的越野交车问题延伸到品牌对整个直营网络的运营管理问题——如果直营店都能为了利润无底线操作,方程豹这个品牌还能只谈“技术”与“高端”吗?
在这种背景下,矛盾升级到消费者对品牌冷漠态度的大规模声讨。从社交媒体到消费者保护论坛,人们以实际经历表达了对品牌的失望,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句留言是这样的:“方程豹,从高端车发布到试驾车变新车,豹的是谁的钱?”讽刺之余,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国产高端品牌如何在追求利润与消费者体验之间找到平衡?而眼下,消费者的信心显然已经崩塌。
表面上店方的回应平静中带着“商业惯性”的气息,但实则更大的危机早已酝酿。2025年11月的新规,是对传统销售模式的一次重创。直营店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信任重建,而消费者对试驾车当新车出售的疑虑,更让“店保店牌”这样的强制式服务模式成为众矢之的。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障碍出现了——退款拖延问题仍未解决。消费者宁愿吃亏也不愿继续维权的声音开始出现,这种态度背后意味着更深的信任危机。
品牌方和直营网络内部的分歧也开始浮现。一些敢于直言的业内人士透露,“直营店如果动了试驾车当新车赚额外利润的脑筋,品牌形象损失的结果必定由总部买单。”而总部对此的反应却拖沓得紧,似乎陷入了“赚不到钱,总得保个面子”的困局。这一矛盾的逐步加深,让消费者的怒火看似平息却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事情被揭露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假装夸赞眼下的方程豹管理模式——由个别店方推动消费者体验提升?由消费者自己验证车辆是否“安全”?更妙的是,从销售员到总部,对消费者投诉批量性无反应。这种花式“创新”销售模式不仅让消费者想站起来慢动作鼓掌,还给国产品牌高端化之路平添了些许戏剧色彩。能有这样的思路也是一种“智慧”,一方面说要提升国产品牌竞争力,一方面强制额外收费和涉嫌使用试驾车辆充当新车,如此“全面发展”可不就是矛盾的活例?这每多赚一分的钱都积累了一分失信,这条路终究能走多远?
国产品牌的高端化之路,究竟是希望消费者买得安心,还是在高端技术之名下抢钱更便利?试驾车当新车,店保店牌强制收费,这种看似明面上“收益”的操作会否成为品牌信誉快速流失的加速器?对于消费者来说,花几十万大洋买一辆车,要的是风光的技术还是潜藏的套路?欢迎留下你的看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