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

小米汽车真相解读:被骂上热搜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2025年10月,小米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从微博热搜到汽车论坛,吐槽声不绝于耳。"SU7销量不行了""增程版跳票,雷军又在画饼""被华为问界和理想吊打,这个品牌撑不过明年吧",甚至有老车主哭诉:"当初冲着雷军的情怀买的,现在真的后悔了"。

看起来小米汽车已经走向衰落,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10月8日,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一个数据,小米SU7在10月的销量为20726辆。这个数字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仔细看官方的说法就会发现门道——小米SU7拿下了三个销冠,分别是新势力轿车、20万以上轿车、还有中大型纯电轿车。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新势力品牌里,小米的纯电轿车最卖座。在20万价位以上的轿车里,小米干过了奔驰、宝马这些百年老牌。在中大型纯电轿车的细分市场里,小米无人能敌。可即便成绩这么亮眼,网上的骂声还是一浪高过一浪。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们在骂小米汽车"要凉"的时候,雷军却在默默扩建工厂。2025年6月中旬,北京亦庄小米汽车二期基地正式竣工,产能规划达到30万辆每年。同时,小米和宁德时代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北京投资建设电池芯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超过40亿元。

这反差简直是教科书级的讽刺。网上的人在预言小米汽车走向末日,而小米自己却在为未来投重兵。这到底是小米在"死鸭子嘴硬",还是说,网友们其实没看清楚真实的故事?

第一部分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

先来看看小米SU7的销售节奏。2025年4月的时候,小米SU7单月销量达到28585辆,那时候的舆论氛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人们谈论小米汽车的时候,用的词汇是"爆款""黑马""打破格局"。到了9月份,销量还有19579辆。到了10月,20726辆,好像没有特别大的波动。


但为什么舆论风向就突然转变了呢?为什么同样是20多万辆的销量,4月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10月的时候反而要喊"要倒闭"?

关键问题在于对比。小米SU7的热度和期待,主要是在纯电轿车这个细分品类里。但从今年年初开始,新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冲击了小米的销售热情。

比亚迪秦L DM-i在2025年年初上市,指导价9.98万元起。这个价格对市场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相当于比亚迪直接打开了一个新的价格段——用9.98万买一台增程车,这对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理想汽车的L6则更加凶悍,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近8万辆,成为新能源大中型SUV的当之无愧的霸主。连零跑这样的"小透明"品牌,靠着C16这款15万级的增程SUV,也能月销5000多辆,累计交付超过7万辆。

整个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消费需求变化。用户们原来纠结的是"电动车续航够不够",现在纠结的变成了"增程车真的省不省油"。增程式混合动力一度成为了整个市场最热的话题,用户群体开始从纯电动向增程动力转移。

小米SU7作为一款纯电轿车,在这场转变中显得有点被动。因为小米的首款增程车要到2026年才能上市。也就是说,当整个市场都在讨论增程的优缺点,琢磨是不是应该换一台增程车的时候,小米却只能拿着纯电的产品来应对。你让用户怎么选?

有人会说,纯电有纯电的好处啊,充电快、动力强、维护简单。这些都对,但问题是,消费者在真实的购车场景中,考虑的不是逻辑上谁更优越,而是谁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北方的冬天,纯电轿车续航能打到正常状态的70到80左右,剩下20多的里程空间要留给充电焦虑和低温的不确定性。如果换成增程车,即便纯电续航不长,补上一箱油以后综合续航能达到1000多公里,这种感受上的差别对消费者来说是致命的。


更不用说,小米SU7本身在智能驾驶体验上也被诟病过。发布会上吹得天花乱坠的"全栈自研智驾",用户拿到车以后发现,高速NOA在二三线城市经常会出现识别偏差,自动泊车的精准度不太理想,有时候停三四次才能把车停进车位,车机系统还时不时卡顿。对标华为问界的ADS 3.0,人家能识别路边的锥桶、动态避障做得特别聪明,小米的澎湃智驾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考试成绩不错,实际工作能力还需要磨炼。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市场竞争的这三重压力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小米SU7虽然还在20万级别轿车里稳坐第一,但这个第一的含金量在下降,整个消费者群体的关注度也在转移。网友们之前是"小米SU7怎么样我要不要买",现在变成了"小米这个品牌以后还有没有出头之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销量数字,得到的舆论反应完全不一样。

第二部分 雷军偷偷憋的大招,藏在亦庄工厂和供应链里?

如果只看销量数据和舆论,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小米汽车的故事已经写到了中期危机。但如果你把眼光转向小米正在推进的这些投资和规划,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从2024年年底开始,小米在汽车产业上的动作就没停过。2025年初,有报道说小米在北京亦庄工厂的二期项目紧急招工,应对SU7和新上市的YU7这两款车型的产能压力。当时业内有个普遍的预期,觉得二期工厂怎么也要到2026年才能投产。结果到了6月中旬,二期工厂竣工了,比预期提早了好几个月。


二期工厂的投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米的产能从原来一期的15万辆每年,一下子翻倍到30万辆每年。这个数字有什么概念吗?2024年蔚来汽车全年销量是22万辆,这是蔚来十多年发展积累到的规模。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50多万辆,在新势力里可是绝对的王者。小米现在的30万产能,虽然不能和理想比,但也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型车企的规模了。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更重要的是,小米在供应链上的布局。电动汽车的成本构成里,电池成本占了三到四成,这是整个车的最大成本。小米之前一直被吐槽"电池供应跟不上,交付周期要等好几个月"。2024年底,小米和宁德时代联手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北京投资建设电池芯智能制造基地。

这个合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米拿到了宁德时代的核心供应保障。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对车企的产能约束是深层次的。有了合资电池工厂以后,小米能够优先拿到宁德时代最新的电池技术,比如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更长的麒麟电池。而且从此以后,电池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竞争力都会上升一个量级。

产能和供应链之外,还有技术迭代的布局。小米澎湃智驾1.0版本上市以后,确实收到过不少吐槽,用户反馈最多的就是"不够聪明,很多场景下还是需要手动干预"。小米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反而加大了研发投入。澎湃智驾2.0版本已经在黑河、吐鲁番等地进行了极端环境测试,计划在2025年底前推送OTA升级。

2.0版本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配置的升级,换上了英伟达最先进的Orin X芯片,算力是原来的一个档次。二是算法的迭代,小米从特斯拉挖来了原Autopilot团队的工程师,专门优化城市NO功能。根据小米内部的路测数据,2.0版本在城市拥堵路况的识别和决策能力上,相比1.0版本有了质的飞跃。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小米把整个生态链连接起来了。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音箱,这些设备现在都可以和小米汽车进行联动。比如你下班前在办公室,用手机告诉小米音箱打开家里的空调,系统会记住你的行程和家到公司的距离,在你上车以后自动调整车内温度,争取在你到家的时候达到最舒适的温度。这种跨设备的无缝协同,是其他新势力品牌根本没办法提供的。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小米现在的状态,就是在走一条"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进化"之路。销量可能会有短期的波动,但前期的投资已经到位了,产能、供应链、技术、生态,这些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第三部分 为啥说小米汽车不会倒闭,反而可能成新势力第一?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套逻辑听起来不错,但威马汽车、恒大汽车当初也是这么说的啊,结果怎么样?威马现在已经没人记得了,恒大汽车更是成了笑话。为什么你就这么确信小米会不一样呢?

问题在于,小米和这些失败的造车企业完全不在一个出发点上。威马的倒闭,根本原因是融资遇到了大问题,账上没钱了,产能也没办法扩大。恒大汽车呢,其实就是房地产思维在造车里的失败案例,用地产的逻辑去做汽车,最后的结果就是产品品质和品牌口碑一起崩塌。

小米的情况完全不同。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达到2359亿元。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可以连续投入汽车业务十多年而不用担心资金压力的规模。汽车业务虽然前期投入大,小米到现在为止在造车上的投入接近300亿元,但这笔钱对整个集团来说,几乎不影响主营业务的收益。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更重要的是,小米的主营业务———手机和IoT设备———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现金流。2025年Q2,小米集团的总营收达到116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这是什么水平?这意味着小米每个季度的利润就能抵得上很多中型制造企业一年的利润。用这样的造血能力去支撑汽车业务的发展,小米有充足的经济基础去熬过任何一个阶段。

还有一个维度是生态优势。小米SU7的目标用户,80以上来自米粉社群。这些人买小米汽车,不仅是买一辆车,更是在完善自己的整个小米生态。手机、电视、音箱、冰箱、洗衣机,甚至扫地机器人,这些设备现在都可以通过小米汽车这个"移动客厅"进行交互。这种生态粘性,是其他新势力品牌根本没办法复制的。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的用户留存率应该远高于其他新势力。因为用户不仅仅是在考虑这台车好不好,还在考虑换成别的品牌会不会破坏自己已经建立好的智能家居体系。这种隐性的锁定效应,对于长期的销售稳定性是有巨大帮助的。

还要说雷军这个人本身的特点。从小米手机到现在,雷军有一个习惯,就是认准一个方向以后就会坚持到底。当年小米手机刚上市的时候,被各种吐槽,说是"屌丝机""组装厂的产品"。但雷军硬是靠着"极致的性价比和快速的用户反馈",一步步把小米手机做成了全球销售的TOP产品。现在造车被吐槽,他说的很直白,"2026年小米智驾要进入第一梯队,如果做不到我亲自给用户道歉"。

这种态度在新势力里不多见。有些品牌遇到风评不好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们还在努力,请大家再等等"。雷军的做法不一样,他直接把自己的信誉和企业的目标绑在一起,用这种方式向用户做承诺。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韧性,对于一个造车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最后一个维度,市场分化的机遇。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正在极速分化。高端市场被BBA和特斯拉牢牢占着,低端市场被比亚迪和五菱卷得一塌糊涂。中间的20到30万这个价格带,却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价值洼地"。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小米恰恰就是在这个价格带最有竞争力的品牌。同样的价格,小米能给你智能座舱的配置、智驾功能的体验,甚至整个生态的协同,都是同价位其他品牌没办法提供的。这个定位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市场吸引力。如果把2025年的波澜看作是市场调整和用户需求转变的过程,那2026年和2027年,就应该是小米汽车乘势而上的时刻。

第四部分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小米汽车的争议这么大,各种疑问也是层出不穷。有些问题反复出现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既代表了用户群体的真实关切,也反映了市场对小米未来方向的期待和担忧。这些问题值得认真解答。

首先是关于增程版的问题。"增程版到底什么时候才出?雷军是不是又在画饼?"这个问题问的人特别多。答案是,增程版确实要推出,但不是在2025年,而是在2026年。根据多个信息源的确认,小米的首款增程SUV代号为N3,预计2026年上市。为什么要等到2026年?表面上的解释是"产品规划",但更深层的原因是,雷军在等增程技术成熟到足够优秀的程度。


现在市面上的增程车,油耗普遍在6升多一点。比如理想L6,馈电油耗是6.5升每100公里。小米的目标是把增程车的馈电油耗压低到5升以内,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省油"。研发这样的产品,需要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从这个角度看,小米的"晚发不晚发",其实是在追求一个更高的起点。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智驾升级的。"澎湃智驾2.0升级以后还会卡顿吗?老车主能不能免费升级?"这是用户最关心的两个子问题。关于流畅度,2.0版本确实有显著的提升。新的Orin X芯片的算力更强,加上优化过的算法,车机的反应速度会快很多。但完全不卡顿这个承诺可能过于绝对了,任何系统都有边界情况。

关于免费升级,小米的官方立场是"硬件支持的用户可以免费OTA升级"。2024款SU7配的是骁龙8155芯片,这个芯片的性能已经足够跑2.0版本了,所以这部分用户可以免费升级。如果你的车配的是更低端的芯片,可能需要更换硬件,但小米会补贴50的换新费用。这个方案从公平性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第三个问题几乎每个主要汽车品牌都会被问到。"小米汽车会不会像手机一样,一两年以后大幅降价,把老车主割韭菜?"这是大家对小米品牌习惯的一个担忧。但仔细看小米手机的价格策略就会发现,小米的做法不是"新产品上市就大幅降价",而是"用新品来拉动销量,老产品保持价格稳定"。

小米14发布以后,小米13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价格。雷军在2025年的小米汽车沟通会上,明确承诺"SU7系列在上市一年内不会降价"。这个承诺的含金量在哪里?在于小米对自己产品线的规划信心。因为小米已经有增程版即将推出,还有其他的新产品在规划中,所以没必要通过降价来清库存。

这三个问题串联起来看,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对小米汽车未来前景的一种"犹豫但不完全悲观"的态度。用户们既在为现有的问题感到沮丧,又在期待小米能够通过升级和新品来改变局面。这种心态是健康的,因为它给了小米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证明自己。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结语

从2024年的"出道即巅峰",到2025年的"销量波澜",再到现在的"工厂扩建和技术迭代",小米汽车的故事和十多年前小米手机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小米手机当初被各种质疑,说这品牌没有深厚的行业积累,说这公司不懂制造业,说性价比论会破坏市场。十多年过去了,小米手机依然活跃在全球市场的前三梯队。

2025年10月网上对小米汽车的骂声,本质上是市场在消化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品牌所带来的冲击。从纯电轿车到增程SUV,从单一产品到生态联动,小米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各种问题,也会被各种吐槽。但这种"被吐槽"本身就说明了小米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有句老话说得好,"最怕的不是被骂,最怕的是被忽视"。现在小米汽车被骂得满天飞,说明网友们都在关注这个品牌,都在思考小米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破局者"。这种关注度和期待,对小米来说就是机遇。

下次再有人说"小米汽车要倒闭"的时候,你可以反问一句:"你看看小米现在有多少现金储备?人家敢这样扩产,说明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啊。等增程版上市,智驾升级推送,再看看销量数据怎么样。"毕竟,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这场大战里,能同时玩转粉丝经济、技术迭代和供应链布局的玩家,真的不太多。小米虽然还很年轻,但这个起点已经比很多新势力都要高了。


(本文数据来源:雷军微博、IT之家、小米集团财报、证券时报网、新浪财经、车东西等权威渠道)

销量回落还被骂割韭菜,小米汽车到底踩了啥坑?-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