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很安静,只有投影仪风扇偶尔嗡鸣。桌面摆着一台模型MPV,机身还残留着半干胶水的气味。年过四旬的工程师盯着沙盘,皱了一下眉头——“第三排座椅,成年人能坐得舒服吗?”。如果你是产品经理,面对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设计?是凑合着造一个空间够大、售价低廉的“大箱子”,还是琢磨一下,到底什么人才是真正会买、会用这种车?
国内汽车市场,MPV是一个奇怪的物种。有时候看起来像商务专车,穿着黑色西服满足高端接待;有时候又变身成家庭工具人,早上送娃,晚上拉货。有意思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MPV的“身份认同”都很别扭——商务太贵,家用太挤,廉价产品还像是90年代的面包车余孽,价格越低追求越低。而随着新能源化加速、家庭需求升级,这个市场终于到了一个拐点。于是,出现了锐胜汽车,直接宣布:“我们只做MPV,做懂用户的MPV。”算是给这场混战里开了一枪,也给市场做了一道“真题”。
我到青岛基地探厂那天,正赶上一排锐胜M8下线,生产线90%自动化率,机器人比员工还多,场面有点像春运最后一天的火车站。和品牌营销总经理顾志宏聊天,他反复提到一个词:“实干”。这个词在汽车圈很容易让人嗤之以鼻——一不注意就变成口号,变成某种情怀营销。但在锐胜汽车,“专注MPV”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技术炒作的托词,而是一次极限下注——把资源和脑力都扔进一个细分领域,只为解决最真实的痛点。这思路,跟满街都是SUV的主流厂商不太一样,也够“赌徒风格”,但背后逻辑还真不复杂:MPV市场长期“品质真空”,高端贵得离谱,低端没配置,核心带宽12至25万元居然没人死磕。对一群既要空间又要舒适,还要性价比的中国家庭来说,这才叫祖传遗留问题。
锐胜汽车的出现,实际是对这个“空白地带”的精准打击。别克GL8、腾势D9们主宰30万以上的高端赛场,销量榜单上光鲜亮丽,但老百姓只能远观。往下看,面包化廉价MPV虽然便宜,但空间设计老套,第三排简直是变相限制人口流动。但是真正的中国用户,他们的需求其实没那么复杂:空间得大,座椅得舒服,动力不能挤牙膏,配置不需要花架子,但该有的不能缺。顾志宏在闭门会上自嘲道:“对不起,我们没办法让每个中小企业主都买得起豪华MPV,但能让多孩家庭不用妥协空间,也不用羡慕别人配置——这已经很像一场社会改造。”聊到这里,不禁怀疑:只有死磕一个领域,才能把别人妥协的地方扎扎实实补齐。
锐胜M8是他们交出的答卷,答案显然不是十全十美,但足够“实用主义”。你可以吐槽它身材巨大,停不进老小区地下车库,但大部分家庭其实只想知道:“第三排到底能不能坐人?第二排是不是和飞机公务舱差距不大?”答案是,5317的车长,3200的轴距,第二排独立座椅加腿托,第三排加宽设计——三排都能坐成年人,而且能坐得住。顾志宏摆数据,调研200多个家庭,找用户来试车,最后标准是“鸡肋第三排要完,商务舱排排坐得起”。这波操作,某种意义上比堆气氛灯、豪华音响更务实——毕竟孩子也会长大,老人也要进来,拖家带口不是演示文稿上的图片,是一天24小时的现实生活。
动力是另一重用户关怀,锐胜M8不去和行业赛道抢技术噱头,也不沾什么赛道狂飙。纯电、增程、CNG三种动力布局,城市家庭用纯电,企业老板用增程,营运用户直接选气价优的CNG——不是给你端来三杯鸡尾酒让你选,而是捏准了你真实的“省钱”“省心”心理。技术总监说他们侧滑门阻尼调了好几百次,宝妈推得动,老人摁不痛手。这种“用户向上的研发”,其实比那些堆参数的发布会更聚焦——真正的痛点是“好用”而不是“炫技”,是“耐用”而不是“用不坏”。
有同事私底下问我,中国车市是不是太容易被“赛道情怀”绑架。SUV、轿车、皮卡,每个细分都有“霸主神话”,MPV长期被视作鸡肋,只有家庭和创业者“无奈妥协”。但锐胜汽车的路线是反市场的,甚至有点反潮流——专业MPV不是低端廉价的延伸,也不是单纯加空间就是“大气”。反倒是在营销上,他们没有假装所有人、所有场合都要用MPV,也没有一把梭哈打起消费升级的口号。顾志宏说:“我们只和实干家对话。”80后家庭、中小企业主、创业者——需要早上送孩子,下午拉货,晚上谈生意的人。这群人不需要被打鸡血,但需要一辆靠谱的工具,既能容纳生活,也能承载事业。
你可以说这帮人太朴实,没什么“用户画像美学”,也没有“生活方式滤镜”,但现实就是如此。去年锐胜推一款兼用型MPV,没靠营销噱头,全年逆势增长50%——数据不会说谎,你把第三排做宽了,舒适性上去了,该有配置有了,家庭和企业就会埋单。有时候,汽车圈的“高级玩家”还能装装,但实际买车的人活得很真实。
生产线上的自动化风景和砸进去的测试流程,也是黑色幽默的一面——你以为造MPV就省心了,其实每100辆还要随机抽5辆深度测试,军工标准不是吹嘘,是被电焊枪打磨出来的。这一套流程,或许是对“只做MPV”的应有尊重,也暗含一种现实讽刺:在别人多品类铺摊的时候,专注细分领域的人往往最忙——毕竟锅都是自己的,喜忧都得自己兜着。
当然,锐胜的做派并不意味着一切尽善尽美。中国市场很大,MPV发展远没有定型。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6.5%,却依然在“高端贵、低端糙、主流缺”的魔咒里打圈。专注MPV的品牌,到底能否改写格局?唯有时间和销量做最后判决。顾志宏提议将来做定制版、福祉版、全场景服务套餐——听起来想法很多,但光有蓝图没用,成败还是要看够不够“懂用户”。
写到这里,我反倒开始佩服那些死磕一个小领域的汽车人。市场充斥着大而全、笼而统的品牌噱头,但真正能让用户满意的,往往是那些敢把赌注都压在一个点上的人——哪怕失败了,至少有人真心琢磨过“中国用户到底要什么车”。MPV市场需要一个专注品牌吗?也许需要,也许会被市场教育,但至少,今天有一帮人开始干这个事。
那么,你呢?如果明天选车,会不会愿意相信一个只做MPV的人,能把第三排座椅和家庭幸福装得妥当?亦或者,在这个细分化、定制化、长期主义逐渐流行的汽车市场里,专业真的能胜出多元吗?你做过选择吗?选择之后有后悔吗?这个问题,不妨留到下次你进4S店,看着MPV那扎实厚重的尾箱时,再一遍问自己。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