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德国街头280%狂飙,意大利人抛弃特斯拉改买中国车,45%重税为何挡不住这股东风?
今年4月的意大利车市,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比亚迪单月卖出1683台车,一举拿下11.5%的新能源市场份额,把特斯拉踩在了脚下。要知道,意大利人对车的品味向来挑剔得很,法拉利、兰博基尼都是从那儿走出来的。现在连他们都开始琢磨起这些来自东方的“铁家伙”,这事儿的味道就有些不一样了。
不只是意大利。走在法兰克福街头,比亚迪的车越来越常见。我那几个在德国工作的朋友都说,现在连德国本地人都开始关注这些中国车。数据更是直接打脸那些质疑声:去年前8个月,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增幅达到280%,接近9.6万辆,已经把捷豹路虎、本田这些老牌子甩在了身后。
整个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之前的不到3%跳到了接近6%。这意味着什么?欧洲每卖出20台车,就有一台是中国造。在奔驰宝马的老家,这个比例算得上是一次小小的“政变”。
最有意思的是,这一切还是在欧盟设置重重障碍的情况下发生的。去年欧盟对中国纯电车加征了35%的反补贴税,加上原有的10%关税,总税率高达45%。按常理说,这样的税率足以把任何外来者挡在门外。
但你看,政策有政策的盘算,市场有市场的选择。插电混动车型当时只适用10%的基础关税,这个“缝隙”被中国车企抓得死死的。比亚迪在欧盟销售的电动车中,插混车型占比达到41%;上汽集团这个比例是49%;奇瑞更是达到71%。
比亚迪的海豹U DM-i,可能就是这场“突围战”的主角。这台车的思路其实挺简单:城市通勤用纯电,安静省钱;跑长途切混动,续航破千公里,比纯电车实用多了。欧洲人买车,实用性永远排第一位。他们大多住郊区,上班通勤距离不短,周末还要开车到处转悠。
更要命的是价格策略。MG在西班牙推出的混动车型,起售价不到1.5万欧元,直接杀进了雷诺Clio这些燃油车的价格区间。同样的钱,你要一台技术老旧的燃油车,还是要一台搭载最新混动技术的中国车?这道选择题,欧洲消费者用脚投了票。
技术层面的东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比亚迪的DM-i系统,核心思路是让电机干大部分重活,发动机只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这样一来,馈电油耗能控制得相当低,驾驶感受又接近纯电车的平顺。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口碑,在经过几年市场验证后,欧洲消费者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不过,这条路也不全是坦途。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智能汽车的数据处理要求极其严格,中国车企得小心应对。售后服务网络的铺设也需要时间,汽车可不是快消品,用户体验和信任度都得慢慢建立。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整个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传统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步子或许迈得有些保守,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全产业链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释放能量。
比亚迪今年1-8月的海外销量已经突破63万辆,超过了去年全年。进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欧洲战场的突破只是其中一环。但这一环的意义不小,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从“价格出海”向“技术出海”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发生在欧洲街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欧洲老司机们的选择,或许正在悄悄改写着汽车工业的版图。市场永远是最诚实的裁判,接下来的剧情,值得所有人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