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讲到中亚街头的中国车,画面总脱不开那几种颜色鲜艳的小型SUV,晾晒在落满尘土的路边,车窗里贴着“小公里零事故”的大字标签。几个黑头发黄皮肤的贸易商正指着后备厢给当地买家“吹牛”,说这车不光省油,连政府都给补贴。唯一的“隐忧”,大概就是日晒雨淋下,哪一辆比较先掉漆而已。
可2025年国庆前夕,朋友圈忽然沉默了。政策通知下得又快又狠,中小车商甚至还没反应过来,那些“0公里二手车”还杵在库房里等人牵走,海关已经开始查证VIN码,所有没许可证的车,直接原地“给你个下岗体验”。关口外的中亚客户还在抖着草帽等消息,而城里仓库只能多发点芳香剂,怕“便宜的新车”先等成“廉价老铁皮”。
原因?很简单。商务部、工信部一纸政策封死了旧玩法:从2026年开始,所有出口的纯电动乘用车,必须由车企自己或者授权企业申请许可证,还只能卖自家商标。别小看这道门槛,打击的可不是“倒包小贩”,而是已经在中亚生根发芽数年的产业链——一个只需要拿身份证注册,就能赚上一笔“快钱”的全民倒腾游戏。
这种局面是怎么来的?文件上说法义正辞严,为了“规范海外品牌形象”。但如果戴上“法医的镜头”来看,这无非是在切除一个不断扩大的“灰色撕裂口”。因为现有模式有多乱,相信中亚、甚至俄罗斯的本地经销商们心里最明白。
“0公里二手车”——听着像二手,实际不过是刚出厂就先上个牌,凭的不是质量,而是政策漏洞。你说它旧吧,其实现世未满一月;你说新呢,名义上已经是二手才享有补贴。对消费习惯“自带灵活”的中亚、俄国市场来说,这类车刚好拍在了需求的痛点——低价、新体验,还能合法规避高额关税,“羊毛出在国家身上,收益全落在贸易商袋里”。
靠这套玩法,2021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都快突破音速。没错,2024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光中国“新车”,销量都蹿上几十万台。品牌体验中心、4S店如雨后春笋,可正经卖新车的反倒活得尴尬。价格战一打,官方渠道不如街头黄牛通吃本地生意,车企售后的小哥比谁都先失业。
可要说亏,亏的其实并不是那些提前“套现”的小车商。反而,中国品牌的整体信誉正被这种恶性竞争一点点掏空。
你看东南亚也是类似结果。外面喊着中国新能源车便宜,可真出问题没人修,消费者摔回来发现“原装配件”比车还贵。媒体拿数字说话,泰国26%汽车经销商撑不下去,越南新买的中国车连个维修点都没落脚。新车市场被价格战拖入泥潭,不但当地经销商不能好好活,连买家都成了“谁也不理的甩手掌柜”。
政策调整来的不算早,但也不算太晚。尤其俄罗斯提高了进口车的报废税,3到5年车龄成为倒腾二手车的黄金区间。二道贩子一边用中亚市场做跳板闯关节,一边薅走两个国家的补贴体系,玩弄法规于股掌,其实早已把“便宜”当作短期收割工具而非市场长期信赖的基础。
长此以往,中国汽车要是继续靠“漏洞”出海,只能慢慢用销量绑在“廉价”、“无售后”、“易坏损”这些标签上。等到要塑造品牌、提高技术形象时,前边的信誉债早已高不可攀。表面看是给小车商留了活路,实际谁都拿不到明天的票。
这一回,许可制卡死了灰色地带。不但厂家能彻底把控自己的商标和渠道,趁机提升售后,搞本地化规范,也让原本只想着“一锤子买卖”的贸易商自然出局。这不是“打击生意”,而是清理门户——毕竟再了不起的外贸,也得有人对买家负责。
站在行业里,看得清楚些。所以一夜之间,吐槽声起,仓库积压,二手“新车”骤然难卖。有车商和我开玩笑:过去“谁想挣钱谁都能来”,如今“谁敢压货谁先痛苦”。但职业惯性让我更想追问一句——如果全靠政策红利和漏洞盈利,这真的叫“出海能力”吗?靠这种能力撑到天亮的行业,从来都没什么好下场。
再想想中亚的消费者吧。短期买不到鸡贼便宜的中国车,或许心有不甘,但至少能指着售后网点修车了。长远看,没有一锤子买卖,品牌有了管理和责任心,车主能用得舒心,厂家愿意深耕,这才是共赢的局面。一时的低价可能让人开心,长期的信赖才是真资产。
当然,这一刀下去,有倒霉的,有叫苦的,也有笑到最后的。商业生态本该优胜劣汰,只是现实中的优胜,并不总奖励动作最快、脑筋最活的人,而往往倾向于奖励能守规则、能扛责任的企业。
最后,我好奇地想问一句:当政策封死捷径,靠“翻新”骗一时的买卖被打破,行业还能不能生出另一套更高明、更规范的玩法?未来中亚、东欧的街头,是否会多一辆真正属于品牌与用户的中国好车?
或者说,产业的自净能力,能不能比政策管控更早发作?毕竟,每一项合规背后,藏着许多人的小算盘,也藏着整个行业的长远名声,这笔账,不妨你试着从不同视角再算一次。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