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业裁员5万,中国电动车却在狂飙,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德国6000名工人举着“我们要工作,不要遣散费”的标语,聚集在采埃孚总部抗议。 在施韦因富特和萨尔布吕肯,6500名工人走上街头,高呼“董事会下台”。

德国汽车业裁员5万,中国电动车却在狂飙,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有驾

这场席卷德国的抗议风暴,源于采埃孚宣布到2028年裁减1.4万个岗位的决定,相当于其本土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咨询公司安永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内,德国汽车行业净减少岗位约5.15万个,占该行业岗位总数的近7%。 这些消失的岗位,几乎占了同期德国工业领域总减少岗位数的一半。

截至2025年6月30日,德国工业界共雇佣约542万人,较一年前减少11.4万,降幅达2.1%。 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相比,德国工业累计减少的岗位已达24.5万个,整体规模缩水4.3%。

2025年上半年,奥迪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7.5%;保时捷二季度营业利润暴跌91%;梅赛德斯-奔驰二季度净利润也下滑69%。 销售额的持续下滑印证了德国工业的经营压力,德国工业销售额今年二季度同比降幅显著扩大至2.1%。

德国汽车业裁员5万,中国电动车却在狂飙,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有驾

高额关税推高了德国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削弱了其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德国对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下降8.6%。 6月德国对美出口额环比下降2.1%,为118亿欧元,这已是连续第三次下滑,也是自2022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安永管理合伙人扬·布罗希尔克指出:“对美出口的大幅下降最近严重打击了德国工业”。 高企的进口关税推高了德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售价,这一因素导致德国在美销售额后续进一步下滑。

大众集团计划在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以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 梅赛德斯-奔驰宣布的员工买断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节省50亿欧元,涉及多达3万名非生产岗位员工。

博世在过去一年至少三次宣布大规模裁员,2024年11月在德国工厂裁员7000人,大部分来自汽车供应部门。 大陆集团2025年2月宣布2026年底前裁减约3000个研发岗位,这是其一年多来的第二次裁员。 采埃孚计划到2028年底在德国裁减多达1.4万个岗位,占本土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

德国汽车业裁员5万,中国电动车却在狂飙,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有驾

保时捷不仅计划到2029年全球裁员3900人,还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将其转型为独立的研发部门,裁撤约200名员工。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表示,出于产量规模及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的考量,保时捷不再推进自主电池电芯生产计划。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给德国汽车业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 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销量同比暴增91%,市场份额突破5.1%。 比亚迪以47万辆海外销量领跑,同比增长132%,在西班牙市场创下756%的增速,市占率达9.7%。

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实现了迅猛发展。 通过规模化生产,中国车企将纯电车型成本控制在更具性价比的区间,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核心领域持续突破。 800V高压快充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领先,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显著竞争优势。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压力,欧洲车企纷纷转向东方寻求合作。 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电动平台,BBA拥抱华为智驾系统,Stellantis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协议。 采埃孚CEO公开表态:“对中国市场而言,我们更像是来健身的学员”。

德国汽车业裁员5万,中国电动车却在狂飙,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有驾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认为,15%的关税可能导致欧洲车企及其供应商损失高达7万个就业岗位。 为规避关税,企业可能将生产转移至美国。

大众正考虑在美国新建奥迪工厂,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也计划扩大在美产能,建厂需要数年时间及高额投资,短期内无法弥补损失。

安永管理合伙人扬·布罗希尔克判断,德国工业领域的裁员潮目前尚未看到终结迹象。 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当前正推进成本削减与重组计划,这类裁员举措对就业数据的影响存在滞后性,预计今年年内至明年,德国工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数量仍将进一步减少。

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期公开表示,德国经济面临的不是暂时性“疲软”,是严峻的“结构性危机”,很大一部分经济“已不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汽车行业的表现正是这一现状的“信号之一”。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