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到底是不是真香?现在的新能源车圈,谁不都想掺一脚?”这样的问题,这年头一抛出来,恐怕比八卦哪个明星分手都能炸出一地烟火气。
你说奇不奇怪,三年前还在被人当“脱裤子放屁”嘲的增程,如今转头就成了香饽饽?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站出来很直接:“增程式不是过渡,是未来主力!”院士一开口,立马有人坐不住了:这话靠谱吗?又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曲翻新?不得不说,这年头车圈里,风头一转比娱乐圈还快。
没错,早先在帖子、群聊里动不动就是“增程就是油改电,懂点工程不会上这当”,键盘侠们高谈阔论,骂得飞起。可现在,数据就摆在你眼前——2024年,国内增程式车型卖出了118万台,高端市场更是直接分食超六成份额。理想坐稳新能源行业前三股力量,问界M5动不动就夺冠,零跑、哪吒纷纷杀到10万出头。你说是市场走眼,还是群众用脚投票,谁比谁更实诚?
大家记住个词吗,“真香定律”?原本车企被群嘲到下不来台,谁能想到市场这记反手甩脸,简直比国产剧还转得快。以前二十多万买一台增程,现在看看,哪吒L、零跑C01这些,基本十万出头就能拿下,还要啥自行车。对于买车的普通人来说,品牌什么的靠边儿站,买到好用、省钱的车才是硬道理。
说实话,增程式车的核心槽点,无非就“烧油发电这不是绕远路吗?”、“到底省不省油?”、“环保在哪儿?”之类的日常灵魂三连提问。院士杨裕生也不废话,直接甩出一组实打实的数据——60%以上的通勤,增程式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电,等于城市里基本没啥碳排放,跟那些天天开油车通勤的比起来,直接砍掉一半污染量。
有意思的是,高速长途时,增程式的发动机其实不像老油车那样“啃老本”,而是专心发电,始终保持在最佳热效率区间。高铁上的列车头也是这么玩儿的,用引擎专攻发电,带动整车高效跑,这套路放到汽车上,理工科的人一举小拇指:“设计师有东西!”
再看这些硬核数据,别的不说,最新的宁德时代电池包,纯电续航都能打破四百公里,比同级的Model 3标准版直接多50公里——你以为那是随便拉低油耗、续航吗?是把技术真心往极致卷的感觉了。放眼未来,杨院士甚至畅想能源革命,啥时候绿燃料(甲醇、乙醇)普及开来,增程车型能一口气翻盘,跑得比谁都稳。这画面你敢想?开着增程车,打卡全国都不用愁充电桩,哪里都是主场。
再来点科幻味儿——杨院士喊出VG2G,中英夹杂,咋一听一愣,细一琢磨,意思就是三百万台增程车联网发电,能像分布式电网一样,顶峰调度,比肩三峡电站容量。一辆小车,也能变身城市的“电力小帮手”。你说以后乡镇没电怎么办?说不定先靠车顶过来,这不是幻想,这可能真是未来。
咱们再瞧瞧传统汽车圈子怎么打嘴仗的。纯电派瞄准增程猛开火,说技术不够纯粹,是落后路线。插混阵营站出来直接冷嘲热讽,笑话增程式耗油不如插混低,还时不时来一句“高速油耗崩盘”。可现实黑得猝不及防。真到实际检测,插混车型绝对堪称汽车届的“机动钟表”,三百多个零部件合力,一旦出点纰漏,车主钱包要先遭殃。数据也不骗人,插混故障率是增程式的五倍。人人都恨修车厂,哪有闲钱天天享受“高科技”零件。
说完插混,再看看纯电。本来说跑得快、省电好,一查发现为了续航猛砸电池,车重立马多五百公斤。你以为重了更稳?实际上,行驶里程还被增程反超上去,高效也是个迷。真心给你算账,增程式百公里能耗比国家红线都还低。北方的兄弟姐妹们尤其懂,高寒冬天,纯电跑不出半阵,“腰斩”都说轻了。增程车这时候靠发动机余热带劲,续航稳得让人心里踏实。
实际上,政策风向早就变了味。绿牌、免税一个接一个倾斜给了增程式。路上谁还纠结黑科技?买车那一刻,只想省心。哪怕一线品牌摩拳擦掌,比亚迪的DM-i都开始玩发电直驱,谁没点“增程”小心思?大众、现代这些全球巨头也佛系下场,谁还死守独门秘籍,车圈技术壁垒,在颠覆中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家桶”组合开始流行。
有人说,这不就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吗?农民伯伯不用背热效率曲线,但看得清乡镇没充电桩时,增程能够多跑几十公里,这就够香了。大厂白领们,谁能耐心跟你掰扯动力结构?要的就是通勤稳定可靠、周末返乡不焦虑。技术的最终落点,是不是“适合老百姓实际生活”——光有学院派理论,真顶不了你乡下断电那一晚回不来家。
说到底,这一波增程崛起,其实让各派神话全塌了。过去车圈论战,纯电、插混、燃油,各自喊得响,可只有“落地”决定成败。从村口到CBD、从环境友好到经济性,增程车型正好踩着当下需求,把一切瞪眼争吵化成一句调侃:“你行你来,反正老百姓就图省心。”
你要找技术原罪?要理论优越感?还是要现实中爽快?消费者的答案早已在“用钱包投票”这条老路上走得稳稳当当。别再神化市场对技术路线的仁慈,那些高谈阔论输给了老百姓的朴素需求。增程式或许不完美,但在当前大环境下,每一个突破都落在民生柴米油盐里。
科技到底要服务谁?最终归宿不是朋友圈的面子,是全中国几亿普通打工人的饭碗、晚归的地铁、和远方那盏不灭的灯。杨院士喊出未来五成市场属于增程式,这也许不夸张。能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才是“技术路线”的胜利——或许,这才真是新能源最接地气的反击。
想想未来三五年,新能源市场神仙打架,增程、纯电、插混三分天下,谁知道最后大赢家是谁?也许你家小区楼下停的正是一辆不起眼的增程式,随时准备为你分担生活的种种“续航焦虑”。
说了这么多,大家怎么看增程这波翻身仗?你觉得自己下一台车,会更青睐哪种动力?还是觉得“油车才是爷的信仰”?欢迎畅聊,留言区集合抬杠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