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酒过三巡,咱哥俩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最近总刷到那种教你怎么给电动车充电的“科普”,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80%的电池都是充坏的!”、“再这么充,你家车就废了!”。看完我第一反应不是“哦,原来如此”,而是想笑。
80%?要我说,这数报得太保守了。
你信不信,这根本就不是个技术问题,这是个人性问题。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几千块上万块买个电动车,眼都不眨一下,可回头对待这车的心脏——那块电池,比对楼下捡来的流浪猫还不上心。天天嘴里抱怨“这破电池又不耐用了”,却从没想过,自己就是那个亲手把电池送进ICU的“主治大夫”。
这事儿像什么呢?就像你花大价钱请了个特级厨师,结果天天就给他吃方便面,还纳闷他怎么脸色越来越差,最后撂挑子不干了。电池,它不是一块冰冷的铅疙瘩或锂疙瘩,你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物,一个脾气古怪、还有点娇气的小祖宗来看。
很多人对电池有两个极端,特有代表性。
第一种,是“榨干派”。这帮兄弟,特实诚,非得把电量跑到最后一格,车子都开始呻吟了,推着都费劲了,才恋恋不舍地找地方充电。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物尽其用”,觉得不把最后一丝电榨干,就是对不起这块电池。
你猜怎么着?这叫爱吗?这叫虐待。电池电量见底的时候,内部的电压低得可怜,这时候你再骑,就等于让一个饿了三天的人去跑马拉松。电池内部会发生一种叫“深度硫化”的玩意儿,说人话就是,电池里头长了一层去不掉的“水垢”,把能量通道给堵死了。这玩意儿是不可逆的,堵一次,容量就永久性地少一块。多来几次,好好的电池就跟得了血栓的老干部一样,有心无力了。
第二种,是“溺爱派”。这派刚好相反,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晚上回家把充电器一插,然后就去刷剧、睡觉,第二天早上再拔。他们觉得,多充一会儿,电量肯定更“扎实”,跟煲汤一样,时间越久越有营养。
哥们儿,这是喂饭,不是灌药。电池吃饱了,充电器上的绿灯都亮了,意思就是“我饱了,别再喂了!”。你非不听,让电流继续往里怼,那多余的能量去哪儿?它不会凭空消失,它会转化成热量。电池就开始发烧、发烫,里面的电解液跟开了锅似的沸腾、蒸发。时间一长,电池肚子就鼓起来了,跟怀了孕似的。这就是“过充”,轻则寿命减半,重则直接在某个深夜,给你上演一出“火树银花”,那乐子可就大了。
你看,这两种人,一个往死里饿,一个往死里撑,最后都把电池给整废了,然后两手一摊:“这电池质量真差!”
你说这怨谁?
如果说上面这两种还只是“主观故意”,那接下来这个,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无心之失”了——完全无视环境。
很多人图方便,楼下随便找个地方,电线一拉就开始充。夏天,大太阳底下,地面烫得能煎鸡蛋,他就把车停那儿充。冬天,寒风刮得像刀子,零下十几度,他也在外头充。
这简直就是把电池放在火上烤和冰里冻。
电池这小祖宗,讲究得很,它最舒服的工作温度,跟人差不多,二十多度。太热了,它内部的化学反应跟打了鸡血一样,玩命地进行,老化速度坐着火箭往上蹿。原文里提的那个广州小哥,充电器接口都融了,那算幸运的,没直接“热失控”把车点了就谢天谢地了。
太冷了呢?电池里的电解液都快冻成冰沙了,活性极低,你非要充电,电流根本就“怼”不进去。就像你让一个冻僵的人去吃大餐,他连嘴都张不开。充电效率暴跌不说,还容易在电池内部形成一种叫“锂枝晶”的玩意儿,这东西像根针,会刺穿电池的内部隔膜,造成永久性短路。
所以你看,你贪图的那点“方便”,其实是在用电池的寿命买单。你省了把车推进车棚的几步路,最后就得多花几百上千块钱换电池。这笔账,你说划算吗?
再说一个特有“中国特色”的习惯:用非原装充电器。
原装充电器坏了或者丢了,怎么办?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去官方渠道再买一个,而是去修车铺或者网上下单一个几十块的“通用”充电器。
这事儿就跟给人输血似的,血型得匹配啊!每块电池的电压、电流参数都是量身定做的,原装充电器就是它的“专属营养师”,给的饭,不多不少刚刚好。你随便拿个杂牌充电器,就等于请了个野路子厨子,今天给你喂咸了,明天给你喂淡了。电流要么太大,把电池撑坏;要么太小,永远也喂不饱,导致“欠充”,长期以往,照样是硫化。
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在于我们骨子里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思维。觉得不就是个充电器吗,能亮灯、能充电就行,哪有那么多讲究。这种思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手机贴膜,路边摊十块钱搞定,不管它透光率好不好;给车保养,找个小修理厂,机油能用就行,不管它是不是正品。我们总是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省钱,最后却在“看得见”的地方花大钱。
最后还有一种,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死法——“饿死”。
很多人,尤其是北方朋友,一到冬天就不骑车了。车往车库或楼道里一扔,就是三四个月。等到春暖花开,想起来要骑了,一插充电器,傻眼了,怎么也充不进电了。
电池在不用的时候,它不是静止的,它在悄悄地“漏电”,这叫“自放电”。就像一个水桶,就算你不用,它自己也会慢慢蒸发。等电量彻底耗干了,内部的物质就彻底“死”了,形成了最严重的不可逆硫化。神仙也救不回来。
这就好比你养了盆花,出远门几个月,不浇水也不托人管,回来的时候就剩个干花盆了,你还能指望它活过来?这块电池,可能总共也没充过几次电,骑的里程也少得可怜,但就因为你几个月的“遗忘”,它就以最憋屈的方式“活活饿死”了。
所以,盘了这么多,你发现问题的核心了吗?
电池不耐用,根本就不是电池本身的问题,它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代人最普遍的几种“病”:
一是追求极致便利的“懒病”。懒得推进车棚,懒得算充电时间,懒得在电量低时及时充。我们希望所有东西都能“即插即用、用完即扔”,完全不想为它付出任何额外的精力。
二是贪图眼前小利的“穷病”。为了省几十块钱买个劣质充电器,为了省几度电非得用干了再充。这种短视,最终都会以更大的代价偿还回来。
三是对身边事物漠不关心的“冷漠病”。我们太习惯于把工具当成没有生命的物体,坏了就换,却从没想过,好好“伺候”它,它其实能陪你更久。
说白了,我们不是在用电动车,我们是在“消耗”电动车。我们对待电池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缩影。
那怎么破?其实原文最后给的那些建议都对,随用随充、用原装充电器、注意环境、别过充……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术”。但我想说,比“术”更重要的,是“道”,是你心态的转变。
你得把那块电池,当成你养的一个宠物,一个有生命、有脾气的小伙伴。
它饿了(电量剩20%-30%),你就喂它;它吃饱了(绿灯亮了),你就让它歇着。天热了给它找个阴凉地儿,天冷了带它回屋里暖和暖和。别拿乱七八糟的“垃圾食品”(杂牌充电器)糊弄它。就算暂时不见面(长期不用),也得隔三差五去看看它,给它补充点能量(定期充电)。
你这么对它,它能不为你好好“卖命”吗?一块电池多用个一两年,省下的钱和心,不比啥都强?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爱惜东西,往大了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再那么浮躁、那么急功近利、愿意花点心思去维护身边事物的态度。
我就说到这儿,可能有点啰嗦,也有点像说教。但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你手里的电池不禁用,还是咱们自己压根就没伺候好?评论区聊聊呗,看看有多少人是“榨干派”和“溺爱派”。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