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汽车门把手的争议,正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艰难探索……”
公共图库图 | 图
1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汽车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并要求所有车型必须配备机械冗余结构。
消息人士透露,相关会议已于近期召开,讨论重点围绕门把手的设计规范展开。新规精神明确,未来将允许半隐藏式及传统门把手继续使用,但全隐藏式门把手将被禁用。
据透露,门把手强制标准草案将于本月完成讨论,并可能设置一年过渡期,最终要求或于2027年7月统一执行。
隐藏式门把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性设计,曾一度被视为科技感和现代感的象征。从特斯拉到蔚来,从小鹏到理想,几乎所有新能源品牌都采用了这一设计。
然而,这种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却暴露出多重安全隐患。在碰撞事故导致电瓶断电的情况下,电控式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阻碍乘客及时逃生。
2022年郑州暴雨事件中,就曾发生新能源车辆因涉水导致门把手失灵、乘客受困的情况。2024年4月,在山西运城的一起追尾事故中,车辆因撞击导致电路系统瘫痪,电动门把手无法开启,延误了宝贵救援时间。
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环境中的可靠性也备受质疑。研究表明,在-10℃以下,电控弹出式门把手因电机润滑剂粘度增加,故障率较传统门把手高出8.3倍。
北方地区的用户实测显示,冬季门把手冻结率高达37%,部分车主甚至需借助吹风机解冻才能打开车门。
供应商的应对方案是不断增大隐藏式门把手的弹出力,从80N做到200N,号称再坚固的冰块也能推开。但这种“以力破冰”的思路只是治标不治本。
2
隐藏式门把手一直被宣传为降低风阻、提升续航的关键设计。但实际数据显示,其对整车风阻系数的改善仅0.001–0.012C,远低于车企宣称的0.03Cd。
更关键的是,新增的电机和机械结构使车门增重7-8公斤,几乎抵消了所有空气动力学收益。某车企内部人士坦言:“当所有竞品都配备时,单独取消会被视为技术落后。”
监管层面的行动已进入实质阶段。今年5月,工信部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修订意见。9月,相关媒体报道本月将完成强制性标准草案讨论。
今年7月曾召开过相关国家标准会议,当时监管方提出“必须增加机械冗余”的要求。这种“先探索后规范”的模式,反映出技术迭代与安全监管之间的动态平衡需求。
全球监管机构也已开始重视此类创新配置的安全影响。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宣布,从2026年起,若车辆将转向灯、双闪等五项关键功能集成于触摸屏且无物理备份,将无法获得五星安全评级。
面对可能出台的新规,汽车企业已开始调整产品设计。部分主流车企,如长城汽车,已表示将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进度。
小鹏汽车也在探索适用于极端情况下的新型门把手方案。吉利虽然声称拥有隐藏式门把手的专利,并免费开放给同行,但仍在其银河M9上选择了传统式门把手。
甚至传统车企也在调整方向。大众全新速腾L虽然配备了隐藏式门把手,但已经具备电子+机械双重技术保障,支持智能感应、触摸把手、遥控钥匙三种解锁方式。
3
青年君小编观察认为,消费者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态度颇为复杂。一方面,这种设计确实提升了车辆的科技感和美观度;另一方面,实际操作中的不便又让人困扰。
网约车乘客普遍抱怨:“好几次打车都遇到那种不知道怎么开门的情况”。更有用户尖锐指出:“在外面不知道怎么进,在里面不知道怎么出,尴尬死了”。
维修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电子元件多,故障率高,维修成本大幅增加。国产中低端车型更换一个隐藏式门把手价格约在500至800元之间,高端车型选装价格可达数千元。
这场“门把手之争”,暴露出的是汽车产品定义的深层思考:是要酷炫噱头为主,还是要回归使用场景?正如业内人士所:“任何设计创新,都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已达55.3%,大量新势力车企的崛起带来了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等创新配置。但这些设计在提升科技感的同时,也引发了驾驶习惯与安全需求的冲突。
监管部门此次的政策调整,正是试图在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毕竟,任何设计创新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基本需求,而安全始终是汽车行业的核心命题。
随着监管动向的明确,汽车企业已开始调整产品设计。大众全新速腾L虽然配备了隐藏式门把手,但已经具备电子+机械双重技术保障。
长城汽车已表示将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进度,小鹏汽车也在探索适用于极端情况下的新型门把手方案。甚至吉利汽车也在新车型上选择了传统门把手。
监管与创新的博弈从未停止,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设计创新都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