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

那天,财报刚发,我还在追着昨夜的睡眠债,办公室却炸开了锅。1042亿元营收、185亿元净利润、日均净赚2亿上下。群里的几个老同事先是一声“宁王又屠榜了”,接着就有人发来广汽自建电池厂的新闻,气氛略带一点“皇子造反”的意思。假如你是宁德时代财务部的会计,看到这份账单,估计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按错了小数点——到底怎么才能每天净赚两个亿?而如果你是广汽、蔚来、理想这些车企老板,看着账面上的采购单和年终对账单,不难有一点被“打工”情绪击中。要不要逃离宁王,还要不要给别人做嫁衣,这问题,有点像婚姻里的经济共同体与各自自由之间的拉锯。

从数据复盘,这轮行业骚动的证据链基本都是明面上的。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到今年确实在全球略有下滑,国内从“中流砥柱”变成了继续高位但份额收窄。与此同时,广汽注销合资公司、蔚来引入比亚迪、理想带欣旺达上车,小鹏更是“广撒网多捞鱼”,这一连串动作,像极了股票市场里头的“分散风险、控制话语权”。但别忘了,另一边,宁德时代的利润率和业务拓展却在持续飙升,储能业务包揽了20%出货,出海和多元经营早已不是口号,而是报表上的硬指标。大家都在讲“车企不想一直给宁王打工”,可身为局中人,真的甘心彻底断了和宁德时代的关系吗?

说到底,车企的去宁化,不是革命,而是进化。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从2018年的“唯宁王独尊”,到现在的“一超多强”,就是一场系统自我修复的生态演进。其实车企和宁德时代像极了昔日的苹果和高通,做得久了总不愿被某一家供应商掐住命脉,于是扩展供应链、提高自主可控。但大家都知道,想要“去宁德化”,不是拍脑袋说了算的,实际上,宁德时代全产业链、产品标准、技术壁垒、专利池深得让同行看了心塞。高级玩家往往不是靠价格压制活下来,而是靠硬科技和全局布局占据上风。比如麒麟电池通过严苛的新国标,是小米SU7的首选;储能系统的转型,等于是从“零配件”供应升级成了卖整车的思路;在山东济宁新扩建的储能厂,还只是他们全球化棋盘的一颗卒子。

板块细拆,宁德时代在应对车企分化时,比不少对手要冷静。他们并没有死守产线、坐等客户回头,反而是主动裂变业务,海外市场、储能、光储充检一体化、电池银行、资产运营、矿产回收,乃至和海外的Stellantis在西班牙联合建厂。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国内市场份额滑一滑,全球营收、利润、话语权却在上涨。没了广汽A牌电池不等于没了增长点,尤其是海外客户对于安全、续航有刚需,新上的神行Pro、创新底盘方案,就是专为慕尼黑展会量身定制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标准制定力,宁王目前依然是行业老大,只不过老大要多点自嘲精神,因为市场太大,不可能人人都是王者。

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有驾

要是换成我自己,可能也会被这种生态局势逼得焦虑。一个朋友刚离职投身某二线电池厂,曾私下问我宁德时代会不会被后来者反超。我告诉他,技术同质化、价格竞争永远存在,但国际专利池、标准制定权、资金壁垒三板斧砸下去,不是谁都能硬接。去年他们的财务费用净赚70亿,投资收益连涨七成,行业平均利润和他们比简直是小儿科。当下的宁德时代,像极了“明明已经站在山顶,还在琢磨怎么造更高的平台”。这放在其他领域,往往是老牌企业创新乏力的警讯,但宁王的打法偏偏是借此完成自我迭代。

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有驾

当然了,行业里的黑色幽默从不缺席——明面上像广汽注销合资电池公司,实际是“自立自强”,背后不少技术还是要买宁德时代的专利和服务。蔚来乐道去找比亚迪供货,说是谋求差异化,但要做高端路线,无论策略怎么变,最后还是得从宁德时代的零部件池里捞点新技术。就像那句老梗:谁在你面前宣称要和你划清界限,日后八成还得偷偷来求合作。做科研这行久了,明白“你争我夺”的产业波动,并不能真正改变资源和技术的流向。天底下没有永远的独角兽,只有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试验品。

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有驾
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有驾
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有驾

顺着这条逻辑,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龙头的关系注定复杂:一边喊着去中心化,一边又惦记着中心的护城河。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本质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成熟化不可逆的表现。产业链竞争由“追赶”变成了“协同与共赢”,从一方流水线到多方市场的交易,大家都明白,有了备胎才会更心安,但“本家”还是不能彻底丢下。

所以,宁德时代的185亿利润,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升级和全球合作的缩影。它的每一次转型,都让行业多了一个选择,也多了一个难题。那些去宁德化的车企,会不会最终又因合作深度需要,绕了一圈重新绑定宁王?技术壁垒的扩张、标准制定的门槛、跨国工厂的深耕,是否会让中国制造真正站在全球顶端?这些专业疑问,比“到底谁在打工”更值得推敲——你以为的赢家,未必是终极赢家;而你以为的“上游压制”,也许只是市场自我进化的一次表演。

只是,每当看到年报上的几点数字、国际展会里各方的眉来眼去,我总忍不住自嘲:造电池,不就是一场你争我抢、你逃我追的荒诞游戏吗?真正的赢家,从来不在账面数字里,而在那一套能屡次自我革新的方法论里。所以,这波车企“去宁化”的浪潮,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集体心理测试。你觉得谁胆子更大?谁的底牌更沉?下一个三年,或许答案还在路上。

宁德时代营收创新高,车企寻求自立,多元业务布局扩展-有驾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