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高并没解决,增程车反而更多了?有些车企,还没车主看得通透
2025年,增程车销量波澜起伏,但油耗焦虑却没半分退却?
最近刷汽车新闻,从乘联会公布的各月数据到各大论坛的热搜,都在聊一个"反常"现象。
2024年增程车销量增速曾经火爆一时,可到了2025年急转直下。
前八个月累计增速明显放缓,9月销量更是出现同比下滑,单月约10点4万辆。
这与去年的爆炸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但另一边,车主们的吐槽也没停:"增程车亏电油耗比燃油车还高""满电跑500公里,亏电只剩300公里""说是新能源,结果充电比燃油车还费劲"。
更打脸的是,增程车与插混车相比,在高速工况下因为缺乏直驱能力,亏电油耗往往高出零点五到一升每百公里,有时甚至不如同级插混车型。
这就奇了怪了。
一边是增程车销量增速放缓甚至下滑,一边仍有不少车企在推增程新车。
2025年9月,理想汽车交付三万三千九百五十一辆。
鸿蒙智行九月交付五万二千九百一十六辆。
连长城、奇瑞、吉利都还在增程赛道上发力。
问题来了:油耗高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
那为啥增程车还在占有市场?
有些车企,是不是还没普通车主想得明白?
增程车销量增速放缓,油耗高仍是"老毛病",为啥车企还要坚持?
增程车的销量故事真的很有意思。
2024年增程车销量增速曾经飙升,可到了2025年却急转直下。
从年初的强劲增长到9月出现负增长,这个转变速度之快,足以说明市场态度的改变有多决绝。
这说明什么?
车主们开始用脚投票了。
但数据背后有更扎心的事实。
一边是销量增速下滑,一边车企还在集体"上头"。
2024年4月,哪吒汽车推出的哪吒L,凭借三百一十公里纯电续航加一千三百公里综合续航的组合,收获了市场热度。
2024年10月,长安深蓝推出的深蓝S05增程版,官方宣称亏电油耗仅四点九五到五点零五升每百公里,也有一定市场吸引力。
可问题是,这些数据都是在"理想工况"下测得的。
匀速六十公里每小时、空调不开、负载最轻,普通人开车哪有那么理想?
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风、高速超车,油耗直接"起飞"。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变了。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一半,连续多月保持这个水位。
用户对新能源的理解越来越深。
充电基础设施也在爆发式增长。
截至2025年三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达一千三百七十四点九万台。
其中公共充电桩三百九十万台,私人充电桩九百八十四点九万台。
这意味着"充电难"的痛点正在快速缓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增程车"鸡肋"的属性就越来越明显了。
比纯电车多了油耗焦虑,比插混车多了转换效率损耗,性价比优势在缩水。
真相其实藏在市场里。
增程车对标的是那些还没有完全接受新能源、还在纠结"要不要充电"的用户。
但随着充电网络普及和电池技术进步,这个"过渡"市场在快速萎缩。
车企还想靠增程吃老本,迟早要翻车。
你想想啊,2024年增程车卖这么火,结果2025年才不到一年时间,销量增速就从高速下滑到负增长。
这种变化速度,足以说明市场的态度有多决绝。
消费者不是不聪明,而是变聪明了。
当充电桩越来越多、充电速度越来越快、电池续航越来越长,增程车那套"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逻辑就成了"两头都不精"。
更何况,2025年那波新车发布潮中,几乎每家都在强调自己的纯电技术、插混技术,就是没人再吹增程技术的"革命性"。
这个信号有多清楚?
市场已经开始抛弃增程车了,只不过车企还在用库存和旧产能硬撑着。
增程车真解决不了油耗?那些被忽视的"技术真相"
可能有人要问:增程车油耗高是天生的吗?就不能像插混那样优化?
咱得先搞懂增程车的工作原理。
简单说,它就是"电车加燃油充电宝"。
平时靠电池驱动电机,电池没电了,增程器(其实就是个小汽油发动机)启动给电池充电,再用电驱动车轮。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
增程器的任务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发电",这就导致它永远没办法像插混车的发动机那样"直接高效"。
举个例子啊。
你开增程车高速行驶,发动机得拼命发电,再把电传给电机驱动车轮,中间多了"发电、输电、用电"三道损耗。
而插混车的发动机可以直接参与驱动,效率能高出明显一截。
这个差距可不是小事儿。
高速工况下,插混车的发动机直驱效率远高于增程车的转换效率,一百公里就能多烧零点八升油。
算起来,一次长途旅行就能看出这差距。
更扎心的是,增程器普遍存在热效率不足的问题。
根据业内分析,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增程车,增程器热效率只有三十五到三十八之间。
燃油车发动机热效率普遍在四十到四十二之间。
这个差距,说明增程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天生就低一截。
而且为了兼容"市区用电加长途发电"的双重需求,增程器不敢做太小。
太小了发电不够用。
也不敢做太高效。
高效区间窄,低速时反而更费油。
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要高效,就得在特定转速区间工作,可那样的话启动、低速、怠速时的油耗就控制不住。
要全工况兼容,就得牺牲高效区间的表现。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增程器永远在两者之间蹩脚地摇摆。
与此同时,2025年插混技术迎来新一轮升级。
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吉利的电混四点零等,都能实现亏电油耗降到三升每百公里以下。
而增程车的亏电油耗仍然普遍在五点五到六点五升每百公里徘徊。
这个差距,用户看得明白。
按照实际用车成本算,长途多的用户选插混反而更省钱,因为油费确实能省下来。
更讽刺的是,2025年车主们的"自发优化"反而更有效。
不少老车主发现,只要养成"电量保持在三十到七十之间""高速提前充电""避免急加速"的习惯,亏电油耗能降到六升以内。
甚至有人自己加装了"智能发电控制器",让增程器在高效区间工作,油耗直接降了一升。
可这些"民间智慧",车企咋就不用在研发里呢?
这就暴露了一个现象。
车企与其花大力气优化增程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成本控制,反而倒不如直接卖现有的增程车,利润更高、周期更短。
按照业内说法,增程器研发投入比插混低明显一截。
可定价时,增程版的车却能跟插混版定得差不多,甚至在某些品牌上,增程版因为"更新"反而卖得更贵。
这心态,就是"赚快钱"的典型。
反正消费者暂时还接受,那就先卖着,管它未来市场怎么变。
等销量下滑了再看,反正插混、纯电的路子都还在,大不了转身就行。
这种"我负责卖,你负责吃亏"的逻辑,终究会被市场教育。
用户不傻,只是之前对新能源还是半信半疑。
现在充电桩铺天盖地,电池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一旦摸清楚增程车的"套路",转向纯电或插混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第三部分销量增速放缓,车企却不愿"醒来",增程车的未来到底该咋走?
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油耗问题短期解决不了,销量增速还在下滑,增程车为啥还能占有市场?
答案其实藏在用户需求的多元性里。
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比燃油车省点钱""比纯电车少点焦虑"就够了。
至于"能不能做到极致省油",反而不是最关键的。
所以增程车在2024年能卖得火,确实符合大量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我住老小区没充电桩、我经常跑长途、我想要"两手都抓"的灵活性。
这些需求确实存在。
但车企要是真把用户当"冤大头",迟早要被打脸。
2025年越来越多的理性车主开始算账。
随着油价变动、电费变化,增程车的用车成本正在逼近传统燃油车。
某些地区峰时电价相当高,加上油费,月度总成本跟同级一点五升排量的燃油SUV差不多,有时甚至更高。
一位开过三年增程车的用户算过这笔账。
他原本图的是市区用电便宜,结果现在油价跌了、电费涨了,每月花费反而比邻居开的一点五升燃油SUV还多二百块。
这时候,他就后悔了,要是当初买个一点五升插混,高速油耗更低,市区用油也比增程车亏电时省,现在早回本了。
这种真实的用户体验,才是最强的"反广告"。
比任何媒体吐槽都要有说服力。
更关键的是,技术进步从来不是靠"回避问题"。
2025年已经有车企在偷偷发力。
比如比亚迪悄悄研发"增程加插混混合动力",既能像增程车一样灵活,又能像插混车一样高效。
蔚来也在测试"换电加增程"模式,解决续航焦虑的同时降低油耗。
这些努力说明什么?
真正的创新方向不在"坚守增程",而在"超越增程"。
说白了,增程车不是"原罪",车企的"懒惰"才是。
如果只想着靠"低技术门槛"赚快钱,而不去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那迟早会被更懂用户的企业淘汰。
特别是在销量增速开始下滑的当下,放弃"创新"而坚持"守成",风险越来越大。
看看2025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吧。
纯电车销量在9月达到高位,同比增长明显。
插混车虽然9月出现同比小幅波动,但一到八月累计销量高得吓人。
只有增程车,从年初的风光到现在销量增速一路下滑。
这个趋势还会继续。
当充电网络越来越完善、纯电续航越来越长、插混技术越来越成熟,增程车的"过渡属性"就会越来越明显。
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是消费者的选择倾向,已经开始改变了。
2025年的消费者不再是"我要一个折中方案",而是"我要最适合我的那一个"。
有人追求极致的经济性,选纯电。
有人追求全工况优化,选插混。
有人还在纠结,才会选增程。
但这个"纠结人群"在快速萎缩。
为什么?
因为他们被迫做决定的时刻已经到了。
要么充电桩覆盖了我的生活范围,我就不用纠结了。
要么我意识到增程车也省不了多少钱,我干脆买更成熟的技术。
车企现在应该认清这个现实。
与其死守增程这个渐行渐远的市场,不如趁早转向。
否则等两三年后纯电车续航普遍突破六百公里、充电桩铺满全国、电池成本大幅下降,增程车就真的没有容身之地了。
到那时,也就没人再会问"为什么增程车还这么多人买"了。
因为根本就没人买了。
网友吵翻了!这些关于增程车的疑问,你有吗?
增程车争议这么大,评论区全是"灵魂拷问"。
咱挑几个最典型的来聊聊。
问题1:"增程车油耗比燃油车高,买它图啥?"
答:增程车的核心优势不是"比燃油车省油",而是"比燃油车灵活加比纯电车省心"。
如果你住老小区没充电桩,又偶尔要跑长途,增程车能让你"市区用电便宜,每公里不到一毛,长途不用找桩,加油五分钟"。
但如果你家有充电桩,且一年跑高速不超过五千公里,纯电车或插混车才是真省钱。
这没什么复杂的,就是选最合适的。
可问题是,现在的"最合适"定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纯电和插混,而非增程。
问题2:"车企为啥不把增程器做得更高效?"
答:不是做不了,是"不划算"。
增程器研发投入比插混低明显一截,利润空间更大,车企更愿意"赚容易的钱"。
但随着用户越来越"精明",比如要求高速油耗低于六升,未来肯定会有企业推出"高效增程"技术。
比如用涡轮增压增程器、优化发电策略。
但短期内,至少2026年前,别指望"质的飞跃"。
为什么?
因为整个产业还在看谁能率先抢占纯电和插混的大蛋糕,没人真的在"全力优化增程"。
那就像一个快沉的船,大家都在往新船跳,没人还想着给旧船修漏洞。
问题3:"增程车会不会被插混和纯电淘汰?"
答:短期三到五年,不会完全淘汰。
中国地域太大,用户需求太多元。
有人要极致省油,有人要绝对纯电,有人要"两者兼顾"。
增程车只要把"亏电油耗降到六升以内""高速体验优化",就能守住自己的市场。
但长期来看,随着充电网络普及、电池技术突破、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纯电车的焦虑会越来越小。
增程车的"过渡属性"会更明显。
也就是说,增程车从"过渡方案"变成了"备选方案"。
这个转变,意味着它的生命周期已经开始倒计时。
说得更直白点,增程车未来的市场,会被逼着越来越小。
不是因为技术不好,而是因为选择更优的替代品,变得越来越容易。
这就像诺基亚手机。
不是功能不全、质量不好,而是智能手机出现了,一切都过时了。
增程车现在就面临这种"被替代"的压力。
市场不会因为某某企业还在卖增程车就留给它一席之地。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而他们的票正在逐渐转向纯电和插混。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成,但方向已经很清楚了。
结语增程车不是"骗局",但车企的"糊弄"该停了!
从2025年前三季度的这波增程车销量变化就能看出。
车主们早就不是"人傻钱多"的小白了。
他们清楚增程车的优缺点,也愿意为"灵活省心"买单。
但绝不会接受"油耗高还硬卖高价"的套路。
2024年那波增程车热潮,本质上是消费者在尝试一个"新东西"。
可尝试过后,他们开始对比、开始算账、开始做出理性选择。
这个过程中,增程车的"缺陷"就被放大了。
那些还在用"老技术糊弄用户"的车企,真该学学普通车主的清醒。
有人自己优化发电策略省油。
有人算清账后转头买插混。
有人干脆等固态电池纯电车。
他们的选择,代表了市场的真实走向。
市场从不骗人,谁真为用户解决问题,谁就能活下来。
谁光想着赚快钱,迟早被用户用脚投票。
理想汽车在2025年还在靠增程车撑销量,问界也是。
但你看他们的动作,都在悄悄研发纯电。
这说明什么?
连这些曾经的"增程车代言人"都不相信增程的未来了。
他们只是在"有的卖就卖",同时为转向纯电做准备。
等两三年后,当纯电续航突破六百公里、充电五分钟行驶三百公里的技术普及了,增程车的消亡就成了定局。
到那时,也就没人再会问"为什么增程车还这么多人买"了。
因为根本就没人买了。
最后一个灵魂问题:如果你现在要买车,会选"油耗相对较低但充电困难"的增程车,还是"充电方便又省油"的纯电和插混?
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或许你的选择,就是下一波市场趋势的指向标。
2025年已经走到十月末了。
再过一两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彻底改变。
那时候,增程车可能就真的不是个问题了,因为它已经变成了过去式。
用户的选择权,永远是市场最诚实的镜子。
而这面镜子现在照出的,就是增程车正在走向边缘化的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