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刚过,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某些心怀小九九的程序员正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他紧盯着工位角落的一份邮件——内容瞒不住,已经在全网发酵。智己汽车内部员工信,短短几句话,又一层“内幕”被扒拉出来。新一代LS6预售订单量远超预期,甚至让厂家不得不咬咬牙,把本应优先交付的员工车型往后挪一挪。这不是谁家领导下了狠手,更像老板娘炒菜太香,先让邻居们吃一口,家里人只能再等会儿。
昨天还听见公司走廊里有人说:“今年工龄长的,车子估计能先到手。”结果今早群里气氛突然变了,“优先客户,员工靠后”,好像大家都被拉去做了先进事迹的布道者。员工们笑称自己“赚了公司一波正能量”,买车计划一夜间多出了两个多月的等候——幸好,这等“幸福烦恼”,比起那些订单踩线难产的品牌,还是要体面许多。
慢慢翻看这波爆款上位的全过程。一开始没人看好,毕竟这个市场不是没见过明星新车高开低走。一堆数据核弹轰下来,还是掀了个不小浪:
8月15日,新一代智己LS6开启预售,仅30分钟小订数量破万。你没赶上打新,还没来得及感叹“现在年轻人真有钱”,成都车展一登场,订单直接奔着50000台去了。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定下的小目标,是真刀实枪的“意向金”砸了真钱。9月1日,智己汽车官方公开数据,预售订单正式突破5万台。放眼整个新能源主流市场,这节奏的确是稀奇物种。
站在案发现场,我先琢磨,爆款的证据链到底扎不扎实,是不是有那么点营销米糠里塞了芝麻。“超级大五座智能SUV”这顶帽子还算锃亮,关键在动力——增程与纯电任选、配置也够硬核。如果你冷静点拆,标价不到30万,算上预售权益,还有74400元的优惠福利。至于那些让技术宅津津乐道的“恒星”超级增程,保时捷同源发动机、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超能电池,写进新闻稿里就像大城市楼盘广告,谁都明白一半是工程,一半也得靠嘴皮子。
可技术君不忽悠人,这车的续航数据有点意思。CLTC纯电续航450公里,综合续航1502公里。充电15分钟能加310公里续航,不用搭建“电站加油站双拼”那种堆料焦虑。亏电油耗和电耗都低到让老家油老虎抓破头,百公里综合能耗2.07升,行业最低。扔到冬天玩雪,也不怕“没电冻僵”。-20℃低温,电量还剩9成,170kW快充,北方大爷不捉急。
这一系列招术上来,算是拿出了家底,比隔壁还在用“低价冲量”套路的品牌,智己更像加了点“技术型公司”的调料,不谈性价比,瞄准的是“体验升级和长期稳定”。别忘了52%订单来自燃油车用户,这群“老炮”是被新车搞定了;就像有的人坚持吃老八大碗突然上台喝西餐,说明盘子换了,胃口没变——只不过餐厅味道真做到了破圈。
说回“员工让渡”这段剧情。传统车企都有“内部优先”,你进厂头一年就想着年底能买个厂里新车,顺顺利利给家里露个脸。但这次智己直接敬业到自家得靠后,口头叫“用户第一”,实际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碰上了“团队信仰的物理碰撞”。看得出来,公司在定战略时不止是营销嘴泡,更是实际操作层面的让步。虽然大家嘴上笑着说“服务客户高于自己”,背地里也有不少“等车等到灰心”的无奈。
这个环节要说艰难,其实全是意料之内。谁都不傻,员工也知道自己让渡的其实不是一台车,而是公司在市场冲锋陷阵的步调。如果把员工的等候时间算进去,那就是一场现实的下注:先把外部客户交付了,留下团队成员在茶水间里自我安慰,“企业文化落地了,车没落地。”
这过程中,我倒想问一句:什么样的汽车品牌才能实现用户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平衡?对于部分企业来说,这种“用户优先”不过是包装出来的美谈,实际遇上危机还不是谁有话语权谁优先?但智己这次算是硬着头皮,把内部让位变成了一次价值观示范。如果从调查员的视角看,这还挺像一次现实测试——员工能不能真愿意公司利益优先于个人?或者说,大家到底是给公司上了一课,还是公司给大家做了个“现实心理学路演”?
有朋友调侃,这年头买车像搞理财,抢得热门型号,连员工都成了股东级别的“等候者”。有时候你希望自己“公司人”,结果发现真正有话语权的是“市场那群外人”。这种职业尴尬,做久了法医也懂,各行都是如此:讲原则要吃亏,信理想要慢慢熬,幸福和烦恼永远是一体两面。有员工把这事发到朋友圈,四个字总结,“自家牌子,自己最后用上”。难怪有人自嘲,“我们那批车,还能不能挺到双十一?”如果有一天,下班路上看到同事开着满街的LS6绕着公司炫技,估计更心酸——“自己造的,自己排不上队。”
所以,这个员工信事件既是一次产品力的胜利,也是一次职场自嘲的缩影。它让所有人都看见:在新造车企业里,用户价值和公司团队的盲目乐观之间,谁才是最后的受益者。市场的确在变,技术也确实在进步,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估计还要在无数“推迟交付”的表格里香气扑鼻。
最后我也不打算下什么结论。只剩一个开放的问题:当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需求正面碰撞,到底哪一方应该真正优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让“幸福的烦恼”不变成纯粹的“烦恼”?等着下一波交付名单出来,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下,到底是“公司第一”让人更踏实,还是“员工优先”更有人情味?毕竟,这年头,连买台自己公司出的新车,都快成了悬疑小说。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