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纯电车销量榜"打脸"现场!吉利星愿夺冠,方程豹钛3遇冷,买车别再瞎跟风?
最近刷汽车新闻,2025年1-9月纯电车销量排名直接炸了锅。吉利星愿以超35万辆的成绩直接冲上冠军宝座,成为当期唯一交付超35万辆的纯电车型。
而备受瞩目的方程豹钛3在4月16日才上市,因为时间较晚销量有限,并未像预期那样闪闪发光。
要知道,这可是今年"金九银十"最关键的冲刺阶段,不少品牌憋着劲儿冲销量,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
之前还有人吐槽"星愿就是个便宜小车,能卖过高端款?""钛3那么帅肯定爆款",现在数据一出来,直接打脸。
那问题来了:为啥星愿能成销冠?钛3为啥卖不动?买纯电车到底该看啥?咱今天就来扒扒这份"含金量超高"的销量榜。
第一部分:纯电车销量榜的"黑马"与"跌落神坛"
先看硬核数据,这些数字直接说话。2025年1-9月,全国纯电车销量榜上,吉利星愿以超35万辆的成绩拿下冠军。
具体来说,到8月末星愿累计销量就已经达到28万辆,到了9月单月销量就冲到了5万多辆,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消费者提走一辆星愿。想象一下,在9月那一个月里,每天都有大概1700多辆星愿被销往全国各地,这种销售速度在纯电车领域确实是罕见的。
而方程豹钛3因为4月16日才正式上市,上市首月4月销量仅3048辆,虽然后续有增长,但与星愿这种提前多个月上市、积累充分的车型相比,市场表现自然有差距。
在同一时期,特斯拉Model Y在9月的销量为51173辆,五菱宏光MINI EV为51743辆,这两款车都是市场上的老牌劲旅。
星愿能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异军突起,着实不简单。
当时很多人觉得"销量高不就是便宜?""高端车肯定有人买",结果数据一出来全懵了。吉利星愿起售价仅仅6.98万元,顶配也就9.88万元,这个价格确实便宜。
但便宜背后有逻辑。星愿主打的就是"代步刚需",空间够装,后排腿部空间达到890毫米,这对一个尺寸不算大的车来说已经很不错。
续航实在,310公里版本适合短途通勤,410公里版本足够周末出游。充电快,30度到80度仅需24分钟的快充时间,这在同级车里也是佼佼者。
而钛3呢?定位是"科技潮品城市SUV",售价13.38万到19.38万,确实配置上堆了不少屏幕和概念功能。
续航标注501公里,搭载800V高压快充技术,看起来很光鲜亮丽。但实际用起来怎么样?前备箱151升、尾部储物28升的组合,对于需要经常装载大件的家庭来说显得有些局促。
更扎心的是,买星愿的大多是宝妈、上班族这些"刚需党",他们开车就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去公司通勤。
他们不需要什么科技感十足的配置,他们需要的就是"能开、能装、能用",星愿完美满足了这一点。
而钛3的目标用户是"追求科技感和个性"的年轻人,一看上市时间和销量数据,不少人的热情明显降温。
网络上开始有人反思,为啥一款宣传得那么猛、配置看起来那么高端的车,反倒卖不过一款"朴实无华"的便宜车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纯电车市场的真正"财富密码"。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配置堆得越多越好,而是越"懂用户痛点"越好。
星愿赢在把"代步车该有的东西"全做到位了。后排地板几乎是纯平的,宝妈放儿童座椅不用再垫板子。
车机系统搭载Flyme Auto智能座舱,界面简洁清晰,专门优化了导航和音乐功能,通勤路上不用手忙脚乱。
充电网络覆盖广,不管你在城市哪个角落,小区楼下随便就能找到充电桩。这种便利性,对于每天都要用车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反观钛3,虽然配备了天神之眼C自动驾驶辅助、800V高压快充这些听起来很高级的技术。
但这些技术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能有多大的实际帮助?自动驾驶辅助在城市拥堵路况下用处有限,高压快充如果没有充电网络支撑,也就是个虚头。
这就像一个人花了大钱买了一件设计精美的衣服,但穿起来不舒服、又不透气,再好看也没人愿意穿。
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现在已经到了"拼基础功能"的阶段,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性。
他们用脚投票,用销量说话。星愿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消费者对"真实需求"的充分满足。
第二部分:吉利星愿为啥能成"销冠王"
可能有人要问:星愿不就是个便宜小车?凭啥能卖过那么多"高端款"?其实这背后,吉利汽车是拿"用户调研"当武器,把"代步刚需"拿捏得死死的。
吉利可不是无的放矢。星愿这个车型是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的。吉利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走访了成千上万个潜在用户家庭。
他们问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你们买车主要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吗?是为了日常上班通勤吗?是为了周末出游吗?
你们最希望这个车能怎么用?后排够不够宽敞?装东西方不方便?充电快不快?价格能接受吗?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藏着市场真实的需求。而吉利真正听进去了。
先看大环境,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早就不是"随便造造就能卖"的时代了。比亚迪、吉利、广汽这些大厂都在卷配置、卷价格。
但用户反而变得更"清醒"了。花10万块买纯电车,消费者不是为了"装面子",而是要"解决日常问题"。
星愿就是精准戳中了这批人的需求。看看星愿的配置方案就能明白,吉利把心思全放在了实用性上。
采用CATL供应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185瓦时每公斤,这个密度虽然不是最高的,但足够稳定可靠。
电池通过了针刺、挤压、高温等多项安全测试,这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放心"。
续航方案分成310和410两个档位,310公里版本用30.12度电,410公里版本用40.16度电。
吉利没有盲目追求续航数字,而是精准控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在城市工况下,续航达成率超过90,这在冬天还能保证不低于80,这就是硬实力。
很多竞品冬天续航只能达到70左右,消费者冬天开车就得战战兢兢,生怕跑不到充电桩。
星愿不用这样,冬天也能稳定表现,这种可靠性才是长期获得用户信任的基础。
空间优化也做得相当用心。虽然车长只有4.135米,但后排腿部空间达到890毫米,对比同级竞品足足多出5厘米。
对于需要经常坐在后排的孩子来说,这多出来的这点空间就是舒适度的提升。
后备箱基础容积375升,放倒后排能塞下两个28寸行李箱再加一个婴儿车,这对家庭用户来说就足够了。
你不需要后备箱大到能装下一个房间,你需要的就是"装够你平时用的东西"。
前置70升的储物空间,车顶可以放行李架,这些看似小的设计,其实都是从真实用户场景出发。
还有一个很聪明的地方,吉利配置了14.6英寸的浮动中控屏,搭载Flyme Auto系统。
系统界面设计得很简洁,老年人和小孩都能快速上手,不像某些新势力车那样追求炫酷但实际很难用。
导航功能优化得很好,识别能力强,基本不会出现"怎么就是找不到我说的地址"的尴尬。
语音助手能听懂方言,这一点很多竞品都做不好,北方用户之前常吐槽某些车"开空调被识成开空凋"。
星愿配备了50瓦的无线充电,这对于每天都要用手机导航、听音乐的人来说太实用了。
更绝的是,星愿还玩了"全覆盖"的销售策略,不仅在城市热销,还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和乡镇。
这些地方的消费者思想更直接,他们最看重"性价比"和"售后方便"。
星愿靠着吉利品牌在全国的销售网络覆盖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充电、维修、保养一条龙服务全搞定。
小镇青年也有了购买正规军品牌车的机会,这就是星愿为什么能在下沉市场势如破竹的原因。
吉利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把产品做得"既好用又不贵"。这不是忍辱负重的低端策略,而是清楚地看透了市场真实需求的高级策略。
第三部分:方程豹钛3为啥销量有限
现在问题来了,钛3定位那么高端,在发布会上宣传那么猛,为啥销量没有预期那么火爆呢?
其实就是"上市时间太晚、市场积累不足"这个现实问题卡住了。
钛3的定位是"科技潮品城市SUV",比亚迪在3月31日开启预售,售价在13.98万到20.38万之间,到了4月16日正式上市时定价为13.38万到19.38万。
官方续航数据为501公里,搭载800V高压快充技术,30度到80度充电时间18分钟,这个充电速度确实很快。
后驱版最大充电功率195千瓦,四驱版237千瓦,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充电速度在同级确实是领先的。
前备箱151升可以电动开启,尾部还有28升的储物空间,配备了天神之眼C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内部配置确实不少。
但是,这些配置的汇总,就能保证车能卖好吗?显然不能。
4月上市首月,钛3销量仅3048辆,占当月方程豹销量的30.4。虽然后续有增长,6月4日就突破了1万辆交付,但与星愿这种"每分钟卖一辆"的狂热程度相比,显然差了好几个档次。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钛3上市的时候,市场的蛋糕已经被星愿切掉一大块了。
星愿从2024年10月上市以来,已经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
到了2025年初,星愿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心中"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代名词。
而钛3作为一个新面孔,虽然配置不错,但需要时间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钛3的定位有个问题。它说自己是"科技潮品",但这个定位在2025年的市场上其实有点尴尬。
新势力品牌已经把"高科技感"这个卖点用得很烂了,消费者现在反倒更看重"实实在在能用"。
钛3想走"个性化""科技范儿"这条路,但消费者却在用脚投票选择"实用性"。
这就像一个服装品牌推出了一件设计感超强的衣服,但消费者现在更想要一件舒服耐穿的衣服。
再加上价格这个因素,钛3的起价13.38万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家庭的购车预算。
一个普通打工人,存了5年才凑够10万块钱买个代步车,钛3的价格就直接卡在了这个消费人群之外。
而对于那些买得起13万多的人来说,他们又会想,何不多加点钱买个品牌知名度更高的车呢?
这样一来,钛3反倒夹在了中间,上不去下不来。
方程豹作为比亚迪的新品牌,虽然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品牌积累不足。
消费者对方程豹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听说过但不太了解"的阶段,这时候推出一个新车型,消费者心里自然要打个问号。
这不是钛3产品力的问题,而是品牌运营节奏的问题。
如果钛3能在2024年就上市,配合当时的市场热度,现在销量肯定会好看得多。
但现在已经是事后诸葛亮了。钛3需要的就是时间和耐心,继续积累市场认可,慢慢争取消费者的信任。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购车问题
星愿夺冠、钛3初战的消息一出,网上直接成了"购车避坑指南"现场,各种问题轮番轰炸。
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来聊聊,这些问题代表了很多消费者的真实困惑。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这个问题:"便宜的车是不是不安全?星愿那么便宜会不会偷工减料?"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确实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疑虑。但答案很直接:安全不看价格,看技术和用料。
星愿采用的CATL磷酸铁锂电池并不便宜,这家公司是宁德时代的子公司,技术实力有目共睹。
电池通过了针刺、挤压、高温等一系列安全测试,这些测试的标准其实和高端车用的电池是一样的,成本反倒是企业自己承担的。
车身采用高强度钢,占比超过60,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车子在碰撞中能吸收更多的冲击力。
标配了ESP车身稳定系统、胎压监测,这些都是关系到驾驶安全的真实配置,不是什么高科技概念。
反观某些标价20万的"高端车",为了追求设计美感有时候反倒会用轻量化材料,这在碰撞时其实更容易变形。
配置看起来高大上的悬浮屏、无框车门,其实都是成本来源。
一个商人如果要选,当然是用更便宜的配置来吸引消费者,然后在安全和关键配置上能省就省。
星愿的逻辑反过来了,它把钱花在了消费者看不见但最关键的地方——电池安全和结构强度。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钛3这种设计感强的车,是不是不适合家用?"
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涉及到对不同车型的认知。
设计感强本身不等于不适合家用,关键是设计要服务于实用功能。
钛3的问题不在设计本身太激进,而在于配置选择的优先级有问题。
比如前备箱151升、尾部28升,看起来是个创新,但实际中很多家庭就是需要一个大后备箱。
你装孩子的运动器材、家里的换季衣服、周末出游的行李,151升根本装不下。
相比之下,星愿虽然整体尺寸更小,但后备箱的空间规划更实际,放倒后排能装的东西直接翻番。
钛3的无框车门听起来高级,但密封性必然不如普通车门好,冬天开车可能会有漏风。
有消费者反映,冬天开钛3得裹着围巾,这还怎么舒服驾驶?
自动驾驶辅助在拥堵的城市路况中用处不大,反倒是可靠的空调系统、稳定的车机才是每天都能用到的。
如果一个车能平衡好设计感和实用性,既好看又好用,那才是家用首选。但现在的钛3,好像把天平倾向了前者。
第三个问题频率最高:"10万预算买纯电车,是选星愿这样的销冠,还是选其他品牌的低价款?"
这个问题问的就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答案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个人需求。
如果更看重"省心耐用",星愿绝对是不二之选。销量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认可度高,意味着售后问题反馈多会被快速解决。
想象一下,一款车全国一个月卖5万辆,任何问题都能快速被发现和修复。反倒一款月销1000辆的车,问题再多也没人关注。
如果想要"稍微大一点的空间或更多科技配置",可以看看比亚迪海鸥。
海鸥在1月的销量就破过4万,说明市场认可度也不错,而且配置层面确实比星愿多一些。
如果对"品牌和科技感有执念",想开一个"看起来更与众不同"的车,可以考虑钛3这类新势力产品。
但前提是,你得接受这个品牌还在积累阶段,售后网络可能不如主流品牌成熟的现实。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千万别只看价格,一定要试驾。
试驾的时候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后排座位坐起来舒不舒服,长时间乘坐腿会不会酸?
装东西方不方便,你平时买的东西能不能装得下?充电快不快,如果你经常要短时间充电,续航虚不虚。
车机反应快不快,经常卡顿的车机会大大降低用车体验。空调制热制冷效果怎样,冬天和夏天的感受能直接反映一个车的品质。
这些看似小的细节,其实是真痛点。有些车厂能把大事件搞得很声势浩大,但就是忽视了这些日常使用中最关键的东西。
结语:买纯电车别跟风!销量榜就是最好的"避坑指南"
从2025年1-9月的销量榜就能清晰地看出:纯电车市场已经进入了"拼实力"的新阶段。
不是谁的宣传文案写得更吸引人谁就卖得好,也不是谁堆的科技概念越多谁就赢。
而是谁真正深入理解了用户的痛点,谁就能成为"销冠"。
吉利星愿能够夺冠,靠的是把"一个代步车该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到了极致。
它没有追求什么概念上的革新,没有堆砌什么炫酷的配置,就是老老实实地听消费者说,然后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做好。
这种"朴实"的态度,反倒赢得了最广泛的消费者认可。
方程豹钛3虽然产品力确实不弱,有800V快充、有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有天神之眼自动驾驶。
但上市时间较晚是个事实,市场积累还在进行中。它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自己,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这不是失败,只是一个品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往后看,当钛3的销量数据继续积累,品牌认知继续提升,它的市场表现肯定会越来越好。
但现在,在2025年10月这个节点,消费者如果要买一辆纯电车,最安全的选择就是看销量排名。
销量排名代表了市场共识,代表了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票。
追求性价比和省心就选星愿,追求科技和新鲜感可以试试钛3,追求品牌认可度有海鸥、AION Y等多个选择。
但无论选哪个,千万别被某些品牌的营销文案唬住了。
试驾、对比、查看用户评价,这些才是做购车决策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你呢,如果你的预算是10万块,你会选择销量破纪录的星愿,还是其他品牌的产品?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