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庆自驾出行,咱总觉得新能源车跑市区其实像遛弯,随便充,悠哉悠哉,可一上高速,就瞬间转型成大型生存挑战现场,你信不信,这“绿色出行”变“绿了脸”出行的魔幻程度,简直让人头皮发麻,一到长假,全国人民一大波涌入高速,充电桩比景区厕所还难抢,你觉得夸张?别急,这事儿还真比你想象的更离谱。
其实我有点纳闷,这些宣传里夸的“快充”“超充”,到底快在哪里?有车主一天就卡在服务区里,拿着号牌从白天等到黑夜,跟等老母鸡下蛋似的,眼看着老远那工作人员喇叭一喊,“叫号到50了!”队尾那哥们还顶着午饭都还没消化的肚子在原地蹲着,这不是充电,是充耐性。你要问什么时候能轮上自己,谢邀,等号如排队打新股,全凭运气……有时候整个服务区比菜市场还热闹,呼朋唤友组团熬夜,哪怕只为蹭一会儿电,场面堪比春运抢票。
你可以去杭州看看,凌晨三点服务区依旧灯火通明,充电桩旁全是人,仨小时的等待只算基操,国家电网自己都说了,三分之一服务区充电桩全员爆满,听着好像绿色就意味着内心要足够坚韧,毕竟没人告诉你,“绿色出行=有空陪你耗”是套餐自带的隐形条款。
当然,服务区“充电桩紧缺”的问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江苏、浙江、安徽三地已经不是平时空荡荡的充电站模样,光江苏一天有七十多万辆新能源车奔上高速,车主们像沙丁鱼挤罐头,平时那些桩孤零零地晒太阳,假期就集体穿越成团,“共度良宵”——高铁站有候车区,充电桩直接成了“候电区”。
有些地方着急上阵“补桩”,南京一个服务区飞速拼了12个快充桩,宁波更狠,装了超级快充,号称能比普通桩快八倍,听上去堪比性能怪兽,但就这还是杯水车薪,车主排队的劲头压根降不下来,用网友的话讲,“再多桩也不够堵,就跟年夜饭买饺子皮,加多少都有人抢不到。”
你以为只有小姐姐们车上关空调忍着凉,实际全场都在“各显神通”。有车主干脆在充电桩旁打地铺,还真心享受睡觉与充电的双重乐趣。更绝的是,有些人车根本用不了800V超充还非要占着“C位”不挪窝,现场灵魂拷问,真的需要这么霸气吗?旁边老大爷一脸懵,自己车是低压版,看见超充桩激动两秒后直接石化——“充不满还不能走,这啥体验啊?”
有些服务区不甘寂寞,开始陆续上新,“移动充电机器人”之类小玩意儿加入战局,能拖着走,像巨型充电宝。你要真想省心,聪明点还得挑晚上充,一来电费便宜,二来错峰省时间,比跟人抢白天的千军万马好多了。虽说导航是好东西,但官方自带地图的充电桩信息准么?有资深老司机说,得用第三方软件查查隐蔽的小站,才有机会分分钟“偷家”,真靠官方指路那还真够呛。
还有人直接摆脱高速主战场,干脆下路找小型公共充电点,甘肃一位车主主动改路线,居然比在服务区蹭电快多了——收费站外小站人少得像全场喝水,只要你不怕多绕几公里,说不定还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但你别以为这充电难题只在假期爆发,天一冷,新能源车续航还直线跳水。有人测试下来,跑一公里掉两度电,哪是省钱,分明是抢红包一样肉疼。有个姑娘说自己一路冷到服务区,车上电量还有“五毛”,啥叫绿出行,这纯粹是“绿到发冷”。厂家宣传标得天花乱坠,实际高速续航怎么都打对折,快充速度“砍柴式升级”,“你问卖家要快,他给你个慢”,这体验,懂得都懂。
一些老司机就开始“技术流开车”,全程90码、动能回收调最强、空调一律关掉,后面车看到你开双闪都以为你在“摆大花”,实际上大家心里门儿清,各种省电小技巧凑一起,比科研讨论还认真。讲真,这些方法再好使,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充电桩能有加油站密度,谁还愿意研究这些浮云操作?大家的心态也是“被时代磨出来”的。
其实政府也在想招,有的地方服务区便利店和充电桩二合一,车主能边充电边买瓶饮料,省得枯坐等得心烦;安徽给运营充电桩的公司发补贴,但见效如蜗牛,充电站开着像火锅店,菜品必须多样化,不仅速度快,配套也要强。可投资回报率说不准,谁都不敢一口咬定“稳赚不赔”,这市场就像夜市摊,有点复杂。
另外专家说“技术升级是关键”,山东那边新上的高功率桩,充电速度提高了三分之一,但还是比老设备慢,好多旧桩还在原地摆造型,你开得再慢都憋不出电来,用户体验“魔幻且真实”。最难受的是那些花大钱买了高端车的主儿,结果发现全国能用上800V超充的桩就那么点几个,买车是为了堵心吗?网友总结——“花钱买寂寞”没跑了。
现在年轻人脑洞大开,有的在家里提前装储能电池,有的干脆带着移动充电宝上路,好家伙,一路称王称霸,全靠装备争气。有些小组自发晒出国庆路线图,专门标注服务区排队难易,哪个充电站有插队王,“防诈指南”已上线,大家都不傻,提前查查“避雷点”才是硬道理。
其实说再多,新能源车这路子本质都是个新鲜事儿,从刚开始“省钱省心”的宣传,到实际长途变坑,大家心态也在变化。谁都懂,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只是桩不够多、不够快,更是政策、技术、体验一起配合才能“不掉队”。目前的样子,更像是行业在“长身体”,那些看上去的烦恼,可能不久后就成推动进化的小拌料。
说白了,可见国庆充电的难,大部分其实是各方博弈的结果。要是真能把技术和建设速度同步拉起来,把用户体验摆在前头,再加上地图导航、运营管理都强强联手,其实新能源长途出行未必就那么令人头秃。只不过眼下,各种问题都堆着,看着像“大扫除”,人人都想趁长假冲个电,产品、政府、运营商都在“交作业”,交的却是不同分数。不过也正因如此,这场“充电大考”才最考验耐心和想象力。
当然,有人会说,这新业态不就是得慢慢完善?只不过现在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的“飘忽不定”,确实让人一言难尽。不过,你要真心看长远,多一分包容,少半分怨气,咱也得承认,这些吐槽和插队本身,也是行业在成长时的阵痛。充电桩难找、插队难避、等待难熬,表面是技术和建设的问题,实际是整个生态的还在“打补丁”。
有时候,咱真心希望厂家能多点良心,把快充写成啥就得给啥;运营商也别光想着补贴,服务体验必须跟上;政策层面嘛,补贴和配套不能全慢半拍,尤其假期高峰,真的是给用户一点面子。有些专家给建议,说技术进步终将改变局面,我觉得得,但也不是明天就翻天。咱们还要等,慢慢熬。
说到最后,新能源车这事现在就是——谁用谁知道。桩难找,队难排,冬天续航直接掉线,技术却慢慢跟不上。但行业也在变。[其实咱也清楚,再过几年,充电焦虑没准就像当年用移动网络流量那会儿,纠结一个月流量够不够,慢慢也就不是事了]。可现在嘛,谁要是国庆上高速,提前查查充电点,早计划,晚心急,一路上别掉以轻心,充电桩真的比景点门票还紧俏。“路上见”那句不是客套,是真心的提醒,各位车主,好自为之,别让绿色路途变成“充电世界杯”。你怎么看,这国庆高速最大的难题,是桩不够,还是什么更本质的bug?留言聊聊,你遇到过什么趣事糟心事?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