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饺子” 这个词,以前常用来形容中国海军造军舰的速度,现在用来形容比亚迪建滚装船,一点不夸张:从 2022 年宣布造第一艘,到 2025 年7月已经有 7 艘投入使用,平均每半年就有一艘新船下水。一个造汽车的企业,为啥突然对造船这么上心?这事儿得从 “比亚迪的车要卖到全世界” 说起。
一、先搞懂:滚装船是啥?为啥比亚迪非它不可?
在说比亚迪之前,先得明白 “滚装船” 这东西到底有多重要。简单说,这就是 “海上的汽车停车场”,船肚子里是打通的大空间,汽车可以直接开上去,到了港口再开下来,不用像集装箱那样拆来拆去。
你可能会问:运汽车用集装箱不行吗?还真不太行。普通集装箱装汽车,得用吊车把车吊进去,一辆集装箱最多塞 2 辆,而且容易磕碰到车身;滚装船就不一样了,它有专门的斜坡通道,汽车像进停车场似的开上船,一艘船能装 5000-8000 辆,效率高还安全。现在全球 90% 的汽车进出口,都是靠滚装船运的。
对比亚迪来说,这船更重要。这几年它的新能源车卖得太火了:2020 年的时候,比亚迪一年出口汽车还不到 1 万辆;2023 年直接冲到了 24 万辆,2025年上半年就突破 47 万辆 。 这些车要卖到欧洲、东南亚、南美,总不能靠火车或飞机吧?火车过不了大海,飞机运一辆车的成本能买半辆车了,只能靠滚装船。所以你看,滚装船就像比亚迪的 “海上货车”,要把车运到全世界,就得有足够的 “货车”。可问题是,全世界的滚装船都不够用了。
二、全球滚装船有多 “抢手”?比亚迪曾被 “卡脖子”
比亚迪想租船运车,可这几年全球滚装船的情况,用 “一位难求” 形容都不够。先说说为啥船不够。以前全球汽车贸易比较稳定,滚装船的数量刚好够用。但 2020 年之后,两件事打乱了节奏:一是新能源车爆发,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从 2020 年的 22 万辆涨到 2023 年的 491 万辆,翻了 22 倍,突然多出来这么多车要运,船自然不够;二是疫情期间,很多船公司觉得航运不稳定,没敢建新船,结果需求来了,船跟不上。
供不应求的时候,租金就疯涨。2020 年租一艘能装 6000 辆的滚装船,一个月大概 5 万美元;到 2023 年,同样的船租金涨到了 40 万美元,翻了 8 倍!而且就算你愿意花高价,还不一定能租到 。有时候比亚迪订好了船,结果船被别的车企加价抢走了,车只能在港口等着,错过欧洲的销售旺季。有个行业里的小故事:2022 年比亚迪要往挪威运一批车,本来订好了船,结果临出发前,船公司说 “有别的客户出更高价,船被调走了”。比亚迪没办法,只能临时找了艘小一点的船,分两批运,不仅多花了 200 万运费,还耽误了半个月,正好错过挪威的冬季购车高峰(挪威人冬天爱买电动车),损失不小。
更麻烦的是,滚装船这东西,不是想造就能马上造出来的。全球能造大型滚装船的船厂没几家,主要在韩国、中国(大连、广州),造一艘船得 1-2 年。而且船的设计很特殊 , 要考虑汽车重量分布、上下船的通道坡度、船体稳定性,不是随便一个船厂都能接活。这时候比亚迪发现:光靠租船,不仅贵,还不稳定,想把车卖到全世界,物流这块必须自己抓在手里。就像开奶茶店的,如果每天需要的牛奶总被供应商涨价、断货,那还不如自己建个牧场。建滚装船,就是比亚迪给自己建 “海上牧场”。
三、自己建船有多香?算完账就知道
比亚迪从 2022 年开始,一口气订了 7 艘滚装船,第一艘 “比亚迪未来号” 2023 年已经投入使用,能装 7000 辆汽车,第二艘 “比亚迪梦想号” 今年也开始运货了。自己建船,看着花了大钱(一艘船大概 5-8 亿人民币),但长期算下来,其实是笔划算的买卖。
首先是运费成本降了。租船的话,按 2023 年的行情,运一辆车到欧洲,光租金就得摊 2000 元;如果是自己的船,虽然造船要花钱,但船是自己的,用 10 年没问题,平摊下来,每辆车的运费能降到 800 元左右,几乎省了一半。比亚迪 2023 年出口 24 万辆,光运费就能省 2.88 亿,几年就能把造船的钱赚回来。其次是运输更灵活。自己的船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不用看船公司脸色。比如欧洲市场圣诞节前是购车旺季,比亚迪可以提前安排船,保证车在 11 月到货;如果发现东南亚某个国家突然对新能源车减税,能马上调一艘船过去,抓住机会。租船的时候,船的航线是固定的,想临时改路线很难,自己的船就没这问题。
还有个隐藏好处:船能 “量身定制”。比亚迪的车有个特点 —— 很多车型带电池,重量比普通燃油车重(比如比亚迪唐 EV,比同尺寸的燃油车重 300 公斤)。普通滚装船的甲板承重可能不够,比亚迪自己设计的船,特意加强了甲板强度,还优化了船舱高度(方便装更高的 SUV 车型)。甚至连船上的充电口都改了 ,可以给运输中的车辆补电(防止长时间运输电池亏电),这是租来的船很难做到的。
有行业专家算过一笔账:比亚迪这 7 艘船全部投入使用后,一年能运 40 万辆车。而且这些船不仅能运自己的车,淡季的时候还能租给别的车企(比如蔚来、理想),赚点外快。就像家里买了辆大货车,自己用不完的时候,还能跑货运接单。
四、不止是船:比亚迪在下一盘 “全球物流棋”
其实建滚装船,只是比亚迪 “全球物流网” 的一环。它要做的,是从 “车出厂” 到 “客户提车” 的全链条打通。你想啊,一辆车从深圳工厂出来,要运到德国柏林的 4S 店,中间要经过:工厂到港口(卡车)、港口装船(滚装船)、海上运输(20 天左右)、欧洲港口卸船、港口到 4S 店(欧洲的卡车)。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影响效率。
比亚迪现在不仅造船,还在布局港口和运输线路。比如它和深圳港合作,建了专门的 “比亚迪汽车出口码头”,有专属的停车位、装船通道,车到了港口不用排队,直接开上船,装船效率提高了 30%。在欧洲,它租下了德国汉堡港的一个专用码头,还和当地的物流公司合作,买车、雇司机,保证车到了欧洲能快速运到各个城市。这就像一个人要开连锁超市,不仅要自己有货车(滚装船),还得有自己的仓库(港口)、配送团队(当地运输),这样才能保证商品又快又便宜地送到店里。比亚迪的目标,是让车从中国工厂到欧洲客户手里的时间,从现在的 40 天缩短到 25 天,比竞争对手快一步。
而且滚装船还有个 “附加价值”—— 能提升品牌形象。你想,欧洲消费者看到港口里停着印着 “BYD” 的大轮船,上面装满了比亚迪的车,心里会觉得 “这个品牌有实力,能自己把车运过来,不是小作坊”。就像我们看到某品牌有自己的物流车,会觉得 “这牌子靠谱” 是一个道理。
五、不止比亚迪:车企 “造船潮” 背后的逻辑
其实不止比亚迪,现在很多中国车企都在盯着滚装船。蔚来、理想虽然没自己造船,但都和船公司签了 “长期包船协议”(比如包下某艘船未来 3 年的使用权);吉利更直接,2023 年入股了一家航运公司,间接参与滚装船运营。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中国新能源车已经成了 “全球抢手货”,2025年上半年(1-6月)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达到了308.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表现,其数量达到了106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5.2%,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出口国。但物流一直是 “短板”,就像一个厨师厨艺再好,如果总买不到新鲜食材,也做不出好菜。
以前中国车企主要在国内卖,物流靠卡车就行;现在要当 “全球玩家”,就必须搞定海运。滚装船看起来是 “造船”,其实是中国车企从 “本土品牌” 到 “全球品牌” 的必经之路。对比一下国外车企:丰田、大众早就有自己的滚装船队了。丰田的 “汽车运输船队” 有 30 多艘船,能把车从日本运到全球各地,物流成本比竞争对手低 15%。中国车企现在建船,其实是在补 “全球化的课”。
六、建船容易吗?比亚迪要跨过这些坎
当然,造车的比亚迪突然去造船,也不是没难度。隔行如隔山,滚装船的设计、运营,对它来说都是新挑战。首先是造船技术。滚装船的船体设计很讲究,比如要让汽车上下船方便,通道的坡度不能太陡(一般不超过 15 度),否则车容易溜坡;船舱的高度要刚好,太高了浪费空间,太低了装不下 SUV;还要考虑海上风浪,船体稳定性得过关。比亚迪虽然是造汽车的,懂机械设计,但造船需要的 “船舶工程” 知识(流体力学、船体结构强度)是另一套体系,所以它找了广州文冲船厂合作(国内造滚装船的老牌船厂),联合设计、建造,把汽车制造的 “轻量化”“智能化” 经验加进去 ,比如用更轻的钢材做船体,既保证强度又减少油耗。
其次是船员和运营。开滚装船的船员,得懂汽车运输的特殊要求, 比如知道不同车型的重量,装船时要均匀分布(不然船会倾斜);运输过程中要监控船舱温度(电池怕高温);到港后要配合港口快速卸船。比亚迪自己招了船员,还从航运公司挖了有经验的船长、调度员,慢慢建立运营团队。还有航线规划。不同国家的港口规则不一样:欧洲港口对环保要求严,船要符合 “低排放” 标准;东南亚有些港口设施旧,船太大了靠不了岸;还要考虑海上天气(比如冬季北大西洋风浪大,航线要绕开)。比亚迪现在在欧洲、东南亚都设了物流中心,专门研究航线,就像开车前要查导航,避开拥堵和危险路段。
不过这些困难,对比亚迪来说不算 “坎”,更像是 “新技能”。它造电动车的时候,也没人相信中国品牌能做好电池、电机,结果现在成了全球第一;现在造滚装船,本质是用同样的逻辑 —— 发现问题(物流跟不上),解决问题(自己建船),慢慢积累经验。
结语:从 “造好车” 到 “送好车”,这是中国车企的底气
比亚迪 “下饺子” 似的建滚装船,表面看是 “跨界造船”,其实背后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想把车卖到全世界,就得把 “造好车” 和 “送好车” 都做好。以前我们总说 “中国货走向全球”,但走向全球的不只是商品,还有配套的物流、服务能力。就像顺丰能把快递送到全球,才能让中国的衣服、电子产品顺畅卖到国外;比亚迪建滚装船,也是在给中国新能源车 “搭全球快递网”。以后你在国外旅游,看到港口里停着印着 “BYD” 的大轮船,或者在欧洲街头看到比亚迪的车,可能不会觉得惊讶 —— 因为这些车能顺利到达那里,背后不仅有先进的造车技术,还有中国车企自己掌控的 “海上通道”。
从租船被卡脖子,到自己造船运全球,这一步,比亚迪走得很实在。这不是 “不务正业”,而是一个全球品牌该有的样子:不仅要懂产品,还要懂物流;不仅要能造好车,还要能把车稳稳当当地送到客户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