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对赛力斯H股上市申请亮出"黄灯"而非"绿灯"时,资本市场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这家90%销量依赖问界系列的车企,究竟是在寻求独立发展,还是充当华为造车战略的资本棋子?其招股书中"研发投入"与"国际化"的关键词,正揭开智能汽车行业最隐秘的竞合法则。
港交所"绿灯"背后的战略信号
赛力斯公告显示,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虽已审阅其H股上市申请,但明确强调这不构成正式批准。这种谨慎态度与该公司特殊的行业定位密切相关——根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问界系列占其总销量比重高达90%,而募资用途中研发投入占比显著。
这种业务结构暴露了双重身份困境:作为上市主体需要证明独立发展能力,但作为华为HI模式(Huawei Inside)的首个深度合作伙伴,其价值恰恰来源于技术依附。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特别列明将加强自动驾驶研发,这恰好与华为ADS3.0系统的商业化进程形成时间耦合。
华为造车的"第三种路径"解剖
在传统车企全栈自研与科技公司直接造车之间,华为通过赛力斯验证了独特的"技术模块化输出"模式。招股书数据显示,华为向赛力斯提供包括电驱系统、鸿蒙座舱在内的12项核心技术模块,这种"乐高式"技术授权使问界M7的研发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
渠道革命更具颠覆性:华为将问界车型纳入其5000余家线下门店销售体系,这种"数码产品式"的汽车销售使单店月均订单量达传统4S店的3倍。但招股书同时显示,这种渠道优势的代价是赛力斯需支付相当于车价8%的渠道佣金,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3%。
品牌共生现象更值得玩味。虽然AITO问界采用联合品牌策略,但招股书披露的专利共享条款显示,涉及智能座舱的137项核心专利中,有89%专利权归属华为。这种不对等的知识产权结构,为后续商业模式演化埋下伏笔。
智能汽车行业的"合纵连横"新范式
横向对比三大科技公司造车模式,华为-赛力斯模式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控制力。与百度-吉利的合资公司模式相比,华为通过技术授权而非股权绑定获取收益;相较小米-北汽的代工模式,华为又深度介入产品定义环节。招股书披露的利润分成条款显示,华为在问界系列单车利润中的分成比例高达15%,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5-8倍。
这种"软硬结合"的产业重构正在催生新物种。赛力斯招股书专门提及将开发支持V2X(车路协同)的下一代平台,这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战略路线高度吻合。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协同研发实质上是将整车企业转化为科技公司的"技术验证平台"。
港股上市的战略棋局与潜在风险
选择H股而非A股增发,赛力斯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及"国际化跳板"战略。但财务数据显示,其2024年净利润仍为负值,募资必要性背后折射出与华为联合研发的资金压力。更微妙的是,在"华为概念股"与独立车企的叙事平衡中,招股书刻意淡化了特定技术依赖风险。
监管层面对此案的特殊关注可见一斑。中国证监会在备案通知书中特别强调"12个月内未完成发行需更新材料",这种罕见表述反映出对技术出口风险的审慎态度。而港交所的"未正式批准"状态,可能正在评估科技企业间接控制整车厂商的新型监管课题。
智能汽车下半场的战略启示
赛力斯港交所闯关无论成败,都已验证华为"轻资产造车"战略的可行性:通过技术标准输出获取生态主导权,借助合作伙伴实现商业落地,最终通过资本市场反哺研发。这种模式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某自主品牌高管透露,已有三家科技公司提出类似合作邀约。
当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反复审视赛力斯申请材料时,实质是在评判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智能汽车时代,传统车企是否会退化为"硬件代工厂"?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招股书第47页那个不起眼的条款里——华为保留对核心软件系统的持续升级控制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