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张雪,1987年出生在湖南怀化的一个小山村。 家里情况不宽裕,父母早早分开,爷爷奶奶一手带大。 那时候连电视都算稀罕物件,但他就喜欢看里面那些摩托飞驰、沙漠狂飙的画面。 初中还没毕业,就盯上了机车这行,可惜现实根本不给机会。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学费都发愁,更别说头盔、装备这些东西。 想离梦想近一点,只能跑去县里的摩托修理铺当学徒。 师傅们嫌他太小,不愿教,张雪也不吭声,一头扎进废旧零件堆里拆装练手。 有时候一天下来双手全是油污和划痕,也没听过一句抱怨。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时间长了,这个瘦小子竟然比老师傅还会修。 很多人专门点名找他弄车,说起配件用途,他闭着眼睛都能讲出来。 但光靠修车混口饭吃?那不是他的目标——心里一直惦记着机车梦。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2003年前后,把几年攒的钱投出去,小店开起来了。 白天自己干活晚上琢磨组装,每天衣服脏得洗不干净,人却越忙越有劲儿。 可是再怎么努力,一个普通的小老板,很难让外面的世界认识你。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机会偏偏被“死磕”给撞上。 2006年,当地有记者来采访汽车行业,其实跟机车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但张雪就是厚着脸皮拦下他们:“帮我拍几分钟吧,让大家看看我们也能玩!” 短信电话轮番轰炸,对方压根懒得搭理,他就骑着破摩托一路紧追三个小时,那股劲谁见了不得服?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最后还是感动到了记者,大热天摔了一跤爬起来照样表演二十秒。 视频播出后一周,有江苏赛车队联系,要请他参赛。 几万块积蓄揣兜里直奔江苏,从此人生彻底拐弯——租便宜房啃泡面画草稿纸改二手机器,好日子半点沾不上边,就是死咬牙坚持下来。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三年过去,该经历的苦头一样不少,为生活又回归老本行继续修理工的身份,不过心里的火苗从未灭掉过半分。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2013年来到重庆,被称为“摩配市场”的顶级地界,两万块砸进去买配件开始造自己的新款式,还主动上论坛晒成果吸引同行关注,居然真的有人掏钱要买他的组装机车。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四五年的熬炼,总算攒下第一桶金,“只要肯折腾,再大的坑总能填平。” 到了2017年,与两位朋友一起创立凯越机车,这才算是真正闯进这个圈子的核心地带。 一年800台,两年3000台,再往后销量翻好几个筋斗,现在网上随便搜一下凯越牌子,到处都是讨论贴和晒单帖。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可每次安逸下来,又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因为发动机技术卡脖子问题始终悬在脑袋上,不掌握核心技术迟早受制于人。这事别人怕赔钱退缩,张雪直接拍板:挣的钱公司拿去,用光赔光我一个人扛!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所有身家梭哈进去,为的是造出国内第一个16000转高性能发动机,“赌命式投入”,胆量也是少见。他认准路不会轻易回头,这种狠劲搁谁身上估计都睡不好觉,但结果挺争气,还真成功搞定国产高端发动机制造出来了。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2023年的达喀尔拉力赛,中国队伍第一次以自家品牌参战,在荒漠中与欧美强队硬碰硬。“黑黄皮肤中国面孔+纯中国制造”,那个场景说实话,看直播时鸡皮疙瘩都起来。“曾经蹲地拆报废摩托的小伙,如今领自家团队站到世界舞台。”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这股执念和冲劲,是许多同龄人羡慕也模仿不了的地方。不懂什么捷径、不信运气爆棚,就是把热爱杵到底线,然后等它慢慢变成能力、资源、人脉,全凭一鼓作气杀出来的位置。而且直到今天查百度百科,都很难找到关于他的详细介绍,在网络上一度是“小透明”。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后来故事又绕了一道弯。在凯越事业巅峰期,因为投资方向不同意见合不来,他索性退出另起炉灶,自立门户创办“张雪机车”。没有明星背书,没有大广告铺天盖地,全靠用户口碑和质量撑场面。从2025年春季上市,第一个月卖800辆,下个月1800辆,一个季度流水破8000万,一整年月收入已经冲到7亿元规模。有些订单甚至排队半年才交付车辆,可厂房依旧灯火通明,上千号员工一天要赶产200台新货,新品牌势头完全压住前浪老对手,各大论坛热议不断,也有网友调侃:“现在想提现货,比抢iPhone14首发还难。”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其实仔细看下来,这条逆袭路并没有多少玄幻情节,无非就是憋足劲扛住压力、一遍遍试错调整,然后抓住微乎其微的小概率窗口拼命钻进去。这份韧性放在哪个年代都会闪闪发亮,也是圈内很多人佩服的一点:学历不是护身符,人脉背景更谈不上豪华配置,就连宣传预算都省出了花样。但凡做产品的人敢像这样豁出去试一次,多数领域恐怕都会迎来自己独特的新星崛起时刻吧?

从县城修车工到年入7亿!追记者3小时,他用20年把“赛车梦”做成了真生意-有驾

至于那些质疑声音或者羡慕嫉妒恨,本来也阻挡不了任何脚步。一群普普通通农村娃撑起民营企业走向国际赛事主舞台,并且真正用产品赢下尊重,比什么励志语录都有说服力。当初追记者三小时换来的改变,现在看来确实值回票价,有时候脸皮薄反倒容易错失关键节点,如果没有那次死缠烂打的视频曝光,也许这一切只能留在梦想阶段悄无声息消散掉……

如今厂区每天机器轰鸣,上百名工人在岗位间穿梭忙碌,新鲜出炉的新车型刚上线马上被订购一空。一部分老用户为了尝鲜新品宁愿加价等候,还有粉丝吐槽“一朝入坑终生铁粉”。这些细枝末节串联起来,就是属于草根创业者最真实的一幅奋斗图卷,也是国产机械圈值得骄傲的话题之一——没人相信这样的传奇会频繁出现,却总有人悄悄做到极致之后突然震惊所有观众目光。如果哪天电视新闻又播出了某某中国自主品牌登顶国际领奖台,相信屏幕前一定还有更多年轻人为之叫好鼓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