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裁员潮来袭 4000员工获超千万赔偿

奔驰裁员的消息一出,朋友圈炸了锅——4000人选择离开,这赔偿金还不是小数目,一个个都拿着几十万欧元“跳楼价”走人。

你说这阵仗,是豪气还是无奈?

别急,我先给你倒带。

回到年初三月,那时候内部已经有人开始传风声:奔驰要搞大动作了。

邮件里那套所谓“加速奖金”,听起来像是温柔的催命符,“快点签字,不然就晚了。”

工程师、IT还有行政人员成了重点对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最需要留住的人才,却被推向门口。

这场裁员,怎么看怎么怪,就好比家里突然决定卖房子,还得自己找搬家的车。

数字上看不太妙。

2023年第三季度销量同比跌12%,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市场,两地直接变脸,中国区掉27%,美国更狠,一刀切断17%。

曾经那个耀眼星徽,现在只能靠数据自我安慰:“我们还在坚持!”

但谁信啊?

EQ电动系列推出多年,国内销量却惨淡得能用手数清楚,四款车型合计没过千台,其中EQA只卖出266辆!

奔驰裁员潮来袭 4000员工获超千万赔偿-有驾

跟那些新兴造车势力相比,就像老牌明星对上网红直播间,小巫见大巫。

高管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砸钱做补偿,好像在说:“来吧,你们想走就走,我们赔你几百万欧元。”

资深员工私底下嘀咕:“打拼几十年,到头来成了‘贵宾送别’礼遇,这滋味……你懂的。”

普通员工则在办公室偷偷算计,“下一批是不是我?”

压力山大。

一边省下近50亿欧元成本,为新能源大战蓄力;另一边人才流失速度堪比特斯拉超级充电桩上的闪电,人心惶惶。

段建军,奔驰中国CEO,也提出了一些招数,比如关停低效网点、升级门店硬件啥的,说白了就是砍枝条养主干。

但放眼全球汽车行业转型浪潮,用实体店撑起半壁江山,好比背着钢盔跑马拉松,多累你懂吗?

消费者买的不只是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体验感。

如果展厅还摆着老古董SUV,又怎能俘获年轻人的芳心?

心理战术层面也有意思。

奔驰裁员潮来袭 4000员工获超千万赔偿-有驾

“主动离职”的花样多,把补偿包装成福利,但留下的人背后都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

他们不仅要承担更多工作量,还得随时提防被叫去谈话室“喝茶”。

这种氛围下士气消沉,只会加剧人才二次流失循环。

毕竟汽车工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每一步战略调整都牵扯复杂的人才生态系统,这波操作,看似割肉,其实可能割伤自己。

慕尼黑车展快到了,各种纯电GLC、电动C级纷纷亮相,这是奔驰努力抢救品牌形象的大戏。

但有多少观众真的关注这些技术细节?

还是仅仅期待一个漂亮的新玩具罢了?

创新固然重要,可如果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再光鲜亮丽也是空中楼阁。

当代消费者挑剔的是整套体验,而非挂满星徽标志的旧瓶装新酒。

资本市场对此乐此不疲,有危机必有商机。

有趣的是,那些躺在后台操盘赚钱的大佬欢呼雀跃,而基层员工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彷徨无助。

奔驰裁员潮来袭 4000员工获超千万赔偿-有驾

网络上一句调侃火遍全网:“现在裁员还能领这么多赔偿,你敢信?”

网友爱把别人家的芝麻事无限放大,对自家瓜田里的西瓜视若无睹,人类好奇心果然神奇又可怕。

再往深处扒一扒,这其实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与新能源汽车时代碰撞出的裂痕。

从某种角度讲,它不像简单商业决策,更像一次文化冲击和价值观撕裂。

当梅赛德斯-奔驰这样的大牌,都要靠掏腰包请人滚蛋、自救求变,我们还能奢望什么翻身仗呢?

反差更明显的是新秀崛起:特斯拉、中国本土造车企业凭借敏锐技术嗅觉和犀利营销,让消费者根本停不下来掏钱买单。

而老派玩家显然还没找到打开新时代密码的方法,一步错步步错。

这场较量,不止是产品竞争,更是理念与态度之争,是过去辉煌如何面对未来挑战的一场持久战。

聊完这些,你怎么看这笔天价遣散费?

是真情流露还是权宜之计?

传统豪华品牌,还有没有机会逆袭新能源汽车浪潮?

奔驰裁员潮来袭 4000员工获超千万赔偿-有驾

欢迎留言吐槽,说不好,下一个行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写出来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