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企业遭遇巨亏:拒绝合作技术,销量暴跌,未来如何逆转困局?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迎来成立以来最惨的中期亏损,金额高达25.38亿。 这不是一个小波动,而是一次惊雷式的拐点。

销量同比下滑近12%,总计不到75万辆。 面对这样的数字,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传祺、埃安、本田、丰田等品牌的下滑曲线,只有广丰略微上涨,但涨幅微乎其微。

2025年中国汽车企业遭遇巨亏:拒绝合作技术,销量暴跌,未来如何逆转困局?-有驾

更让人心寒的是,新能汽车的战绩并不亮眼,单看数据,新能源车型的销售较去年下降6%,似乎连“新生力量”也没能在这轮行情里捍卫自身的核心地位。 回望两三年前的场景并不难发现端倪。

2021年的广汽内部曾有一场不小的分歧,11名高层在会场对华为的余承东冷眼相待。 对方想推动智能网联的车企协同,广汽的合作者名单并没有因此变成现实的合作。

若当时选择同意,折射出的或许是另一种市场格局:赛力斯的底盘和智能生态体系所代表的那种“车机即服务”的商业模式,或许早已成为现实中的主流。 可现实却走到了另一条路,留下的是如今的低谷和反思。

价格战的伤害最直观。 市场上曾经热闹的降价风波,让不少车型的毛利率直线下滑。

威兰达、锋兰达等车型以大幅让利换取市场份额,短期内可能拉到了销量,但利润却被挤压到几乎为零,乃至负数区间。 价格冲击之下,品牌力与长期盈利能力的矛盾暴露无遗。

其次,新能源路线的打错算盘也在此刻显现:曾经偏爱增程插混的逻辑,似乎并不被市场认同。 消费者的偏好仍然集中在纯电和更直接的混动解决方案上,增程式的“能量瓶颈”和使用成本被放大检视,这让广汽的新能源方案难以在同类对手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销售渠道的结构性困境也在放大化。 传统的4S店网络,面对年轻消费群体时显得越来越“慢、老、硬”。线下的体验仍在,但线上线下的边界被打破,消费者的购买路径早已从“看一看、谈一谈、下单”转变为“看、测、比、下单在下一秒就完成”。广汽的数字化转型未能形成足够的引力,导致销量计划的兑现率在六成上下徘徊,远远落后于行业新标杆。

海外市场同样没有给人太多惊喜。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走出去”战略,在上半年的实际成绩上只有5万多辆的阶段性结果,与全球化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

在技术路径与竞争对手的对抗中,广汽的节奏显得尤为被动。 全球范围内,智能化和电动化的竞争早已从“技术堆叠”走向“场景化、生态化、服务化”的综合博弈。

比亚迪在价格战中以极具压迫力的定价策略扼住竞争对手的喉咙,广汽只能跟着降价,利润的缺口持续扩大。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对前沿技术转型的推进速度过慢。

错过华为在智能座舱、车机系统和操作系统层面的深度合作,意味着失去了一块极具竞争力的“底座”与生态入口。 外部技术节奏强劲,内部转型滞后,形成了明显的结构性劣势。

11位高层当年的决定,如今仿佛成了一个被放大的镜子。 一个行业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在关键点上敢不敢迈出那一步。

若当初选择拥抱华为的智能化方案,广汽的车机系统、联动的生态服务、以及对整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是否就能形成对产业链的更强粘性?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却在现在变成了“若干年后的对照题”。有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愿意冒险的企业;有人说,错失也能成为反思的契机。 现实给出的答案,是谁都无法回到过去,但谁能在现在迅速找回节奏,谁就有机会重新站上风口。

解决之道,显然不能仅以价格、喊话和口号来收尾。 第一步,是重新审视外部技术合作的价值。

行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更加联盟化的生态 —— 华为、百度、百度阿波罗、捷豹路虎系的智能化趋势都在持续改变行业格局。 广汽需要用更具前瞻性的合作框架,打破“自给自足”的误区,借助外部技术来缩短研发周期,把部分核心能力外化成可持续的生态服务。

第二步,销售模式的深度变革不可延期。 4S店并非天生的错,但以往的销售逻辑对年轻人显然不再具备吸引力。

以数字化、直销、体验中心的方式,结合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才有可能把“看车-试驾-下单”的路径拉直、拉短,减少流程摩擦,提高成交效率。 第三步,海外市场需要更细分、更本地化的策略。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出口数字,而是要把产品定制、售后服务、金融模式和数字化体验,定制成能在不同市场落地的组合拳。 而在行业层面,智能化浪潮的背后,是消费者行为的逐步变革。

短视频、直播带货、线上选车、虚拟试驾成为新常态,传统经销逻辑需要被重新编排。 消费者在屏幕前的每一次滑动,都是一次选择权的重置。

广汽若要抓住这股潮流,需要把“品牌故事 + 场景化体验 + 无缝金融服务 + 持续更新的智能化体验”打包成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话题性的科技感、可靠性、性价比共同决定了品牌的存续与成长。

一个小故事,或许能让这个话题更贴近生活。 周末的广州市内,张女士带着父母去看车。

她对智能座舱、语音交互并不否定,但更在意的是购车后的使用成本和保养便捷度。 到店后,销售顾问讲解新车的硬核参数,张女士却把注意力放在“线上自助下单、线下提车、后续维修全流程透明化”的体验上。

她拿出手机,直接对着店内的大屏幕比对同级竞品的价格、保值率、维护成本。 父母则关心售后网点的覆盖和紧急救援的响应时间。

现场的一切,几乎就是一个“数字化+本地化服务”的试金石。 若广汽能把线上信息的真实可信度、线下服务网点的分布和维修成本降到一个可控区间,张女士完全愿意以更短的交车周期和更低的痛点,完成购买。

这一幕,正是新销售模式真正落地的缩影。 在今天的市场里,企业底线从不止于“活下来”,而在于“活得久、活得好、活出价值”。乔布斯曾说过一句话,被广泛引用来提醒企业:创新区分领导者和跟随者。

把这句话当作警钟,广汽需要的不仅是一次急促的降价,而是一次系统性、可持续的转型。 数字化的底座、开放的生态、贴近用户的服务,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才可能把“亏损的中期”翻出新的趋势线。

短期的执念和价格的短视,注定难以带来长期的竞合优势。 眼下,广汽面前还有一个现实的挑战:资源要素在快速更新,竞争对手的节奏越来越紧凑。

是否愿意在“外部协作”与“内部创新”之间做出平衡,决定着未来几年的走向。 若能把华为、华为生态等潜在合作路径变为可执行的节点,把线上线下的体验打通,把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策略落地,或许还能在风浪中守住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轨道。

反之,继续固守传统经营逻辑,只会让利益体和决策层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带来更深的信任危机。 当下最需要的,是清晰而果断的行动,而不是再多的“口号式”承诺。

市场已经告诉我们,消费者的耐心有限,竞争对手的脚步却在加速。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习惯在短视频里做完第一次筛选,再在一周内决定是否试驾、下单。

企业要做的不是强行把人拉回到老路上,而是把曾经的优势——质量、可靠、服务、以及智能体验——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海内外的市场需要匹配的产品组合、精准的品牌传播和更灵活的金融服务。

只有如此,广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里重新站稳。 “创新区分领导者和跟随者。”史蒂夫·乔布斯的话,仍然对今天的行业有强烈的现实意味。

广汽若要从这轮低谷中走出,必须把话语权从价格战转向技术、体验和生态的综合竞争力。 拥抱外部资源,快速迭代内部体系,改变线下单一销售模式,强化海外本地化,这些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执行的路径。

市场在看结果,历史会记住选择勇气的人。 你怎么看待广汽当前的转型困境?若你是决策者,你会在短期与长期之间如何取舍,才能兼顾利润、速度和用户体验?在你看来,卫星般的智能化生态要如何真正落地成车企的核心能力?开放讨论,欢迎把你对未来智能化汽车生态的理解和想象,写在评论区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