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碰到一对夫妻,为了少花500块手续费,愣是托关系找了县城的二级经销商,请人吃了顿饭花了1000多不说,还欠下个人情。我当时就在想,这年头买个车,怎么还能把自己折腾成这样?
这对夫妻给我印象特别深。男的在汽车厂干电装工程师,女的是老师,按理说都是体面人,脑子也够用。他们第一次来店里看车,对星耀8相当满意,23个喇叭的音响效果、流畅的车机系统、宽敞的空间,样样都中意。当时拍着胸脯说回去考虑两天就来下单,我心想这单稳了。
谁知道回去之后画风突变。各种打听、各种问,想方设法要拿个更低的价格。最后托人找到县城那边二级经销商的负责人,两人见面那叫一个热乎,称兄道弟的,那负责人也拍着桌子保证,说兄弟你放一万个心,我找他们老板给你搞个最优惠。
等他俩手挽着手来店里找我的时候,场面那叫一个尴尬。大家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最后还得回到我这儿办。价格其实也就少了500块手续费,算是给个面子。后来听说,他们为了答谢那个二网负责人,请吃饭花了1000多,这还不算完,以后见面还得叫哥喊姐的,欠下个人情债。我就纳闷了,图啥呢?
说起来,我们这儿有2家吉利店,每天进店看车的客户能有十六七批,10个人里头有3个会专门来瞧瞧星耀8。上个月店里总共交付了99台车,星耀8卖出去11台,其中2台是我经手的。我卖一台车提成300块,要是保险上牌都在店里办,还能多拿点。
仓库里现在还堆着12台现车,大多是130公里续航的EM-i尊享版和尊贵版。颜色方面银色占了大头,剩下的是黑色和绿色。说实话,银色确实好卖,出货的车里60%都是银色。
来看这车的都是些什么人呢?25到50岁的男性占了八成多。有在工厂干活的蓝领、开小店做生意的个体户,也有体制内的基层公务员,不过公务员占比很少,大概只有10%的样子。这些人里头,七成都是置换过来的,买车主要就是为了上下班代步。
有个朋友之前开思域,标准的鬼火少年,按说不该看上这种顾家带娃的车。结果人家要了二胎之后,整个想法都变了。思域空间小得可怜,噪音又大,老婆孩子一上车,他连油门都不敢使劲踩,哪还有什么驾驶乐趣?全是折磨。最后还是找我换了星耀8,空间大不说,还能省点油钱养家。
客户对比的车型挺多的。厂家培训的时候说竞品有比亚迪汉、奇瑞A9L、迈腾、凯美瑞、天籁这些。实际情况呢,提汉的人确实不少,不过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说新能源就只知道比亚迪了。奇瑞A9L、雅阁、凯美瑞、迈腾,客户都会去转转比比。
有意思的是,奇瑞A9L现在提及率跟汉差不多了。那些喜欢奇瑞的客户见到我就开损,说吉利只会买买买,不像人家奇瑞是真搞技术研发。每次听到这话我都挺无奈的,买来的技术就不是技术了吗?
选星耀8的客户主要看中啥?性价比高、空间够用、外观漂亮,再加上电池是宁德时代的。总结下来就是没啥短板,便宜量又足。
也有战败的案例。有个30多岁的客户,一家人来看车,男的挺满意,女的却觉得比亚迪汉功率大,刀片电池更先进。我跟她解释咱们用的也是宁德时代电池,品质不差。她就是一口咬定比亚迪的电池更好,这就没法继续聊了,只能礼貌送客。说到底还是品牌硬度不够,输在牌子上。
现在的优惠力度怎么样?厂家官降了1万块,最近还搞活动,买车送交强险,相当于又省950块。厂家管得挺严,说私自多给优惠就罚款,不过听说外地有些店扛不住压力,偷偷给了两三千的优惠。
算笔账给大家看看。全款买130公里尊享版,裸车价12.98万,购置税1.15万,保险6500,上牌500,加上必装品3000,落地大概15万。要是选贷款,厂家金融可以10万24期免息,或者6万36期免息。
目前卖得最好的就是130公里EM-i的尊享版和尊贵版,占比差不多五五开。最难卖的反而是1.5T的所有配置。客户试驾完都觉得1.5自吸够用了,再一问1.5T要贵2万多,立马就犹豫了。配置也就多个电尾门和3档DHT,厂家说这玩意儿更省油换挡更顺,可比亚迪用的是单档DHT,客户觉得人家那个也挺好,自然不愿意多掏钱。
买了车之后,客户也会抱怨一些问题。系统偶尔黑屏、卡顿,得回店里处理。还有人吐槽仪表台太小,显得小气。因为很多功能要靠触屏操作,年纪大点的客户嫌麻烦,语音功能半天喊不出来,多试几次就火大了。说白了就是功能不够傻瓜,提高了使用门槛,最后变成我们销售受气,真是有苦说不出。
保养费用方面,常规保养一次650块左右,电机发动机都是1年1万公里保养一次。
要是你是老师、消防员、警察,或者吉利合作单位的员工,买车还有2000块的大客户补贴,记得提前问清楚,不然有些销售懒得操作你就吃亏了。
还有个特别要注意的点:星耀8的智能驾驶和车载流量只免费送5年,之后还得自己掏钱续费。这事儿很多人买车的时候根本没注意,等用了几年才发现,那时候可就晚了。
回到开头那对夫妻的事儿。他们辛辛苦苦托关系,就为了省那500块手续费,结果搭进去1000多不说,还欠个人情债。以后见面得客客气气的,逢年过节可能还得意思意思。你说这值得吗?
买车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价格透明的年代,其实各家店给的优惠都差不太多。与其花心思托关系走后门,不如大大方方来店里谈,该是什么价就是什么价,省心省力还不欠人情。
你们买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经历?为了省点钱结果反而花了更多?或者说,你觉得买车到底应该货比三家慢慢磨,还是看准了就直接下手?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