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江门的夏天,一台摩托车缓缓驶下工厂生产线,“豪爵”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摩托车江湖。谁能想到,这个最初要靠日本铃木给技术的“学徒”,二十多年后能底气十足地“单飞”,把小排量车型上的“SUZUKI”换成自己的logo,还连续21年稳坐国内燃油摩托销量第一的宝座。它和铃木从“各取所需的合作”到“既有竞争又存合作”的转变,活脱脱是中国制造业从依赖到自主的成长教科书。
上世纪90年代,进口摩托是“有钱人的标配”,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河南人王大威瞅准了这个机会,带着在洛阳车企十几年的经验南下,拉上长春汽油机厂和江门政府,凑出了大长江集团——“大”是兄弟俩的野心,“长”是技术靠山,“江”是本地支持,这起步配置就比一般民企顺得多。
1993年,大长江干脆跟铃木“结对子”,引进GN125和AX100两款车,复古的“太子车”一上市就火了,豪爵稳稳赚了第一桶金。一开始铃木管技术,豪爵管生产,分工明确,没过几年豪爵就评上了“广东名牌”“中国名牌”,算是在行业里站稳了脚。
要说豪爵能“长大”,最该夸的就是它那股“死磕质量”的轴劲儿。有次GN125要返销日本,一台车的活塞环薄厚差了点,工程师觉得“差不多就行”,王大威知道后直接发了火——这可不是小事,关乎中国品牌的脸面!为了把质量抓牢,豪爵专门建了评价实验室,路试要跑够30万公里,比国标严得多,说是国内最好的测试场地都不为过。也正是这份较真,让豪爵的车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能通过铃木的渠道卖到全世界,从“学徒”慢慢熬成了能跟铃木平等对话的“伙伴”。
2002年双方合资搞研发公司,2006年又凑钱在常州建工厂,这次豪爵直接握了60%的股份,打破了外资控股的老规矩。那时候车间里,技术员们围着铃木的图纸反复琢磨,从零件装配到发动机调试,一点点把技术嚼碎了变成自己的。
路试场里,测试员开着车在各种路况上跑,仪表盘的里程数一点点往上跳,轮胎磨出了印子,他们也不歇着,就为了找出可能出问题的地方。王大威经常泡在工厂,看到不合格的零件就直接扔了,嘴里念叨着“质量不过关,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打铁还需自身硬”,豪爵心里门儿清。2019年它开始“去铃木化”,小排量车型全换自己的logo,不是跟铃木闹僵,而是真的有了底气——这么多年下来,150及以下排量的核心技术、装配工艺,它早就摸得透透的。而且自己说了算,能省掉合资分成,定价、规划也更灵活。后来推出的DR160、VH125,用的都是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市场反响一点不差,证明没了铃木的标,豪爵的质量照样能打。
豪爵的事,哪里只是一个摩托车品牌的逆袭?这分明是无数中国企业的缩影。过去我们常说“引进来、消化好、再创新”,可真能做到的不多,豪爵却用32年证明了:技术引进只是敲门砖,真正的竞争力,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再把质量做到极致。现在的市场里,有些企业总想走捷径,靠模仿赚快钱,可豪爵偏不,一款车能卖30年,靠的就是不浮躁、不将就的劲儿。
如今豪爵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输血”的小家伙了,小排量市场自主说了算,中大排量还跟铃木保持合作,“两条腿走路”走得稳当。2025年它的品牌价值突破1162亿,还在规划100到650cc的全系列车型,明显是想在更大的舞台上跟国际品牌掰掰手腕。
想起小时候邻居家有辆豪爵摩托,骑了十几年还没坏,叔叔总说“这车子皮实,靠谱”。现在再看豪爵的逆袭,才明白“靠谱”背后是多少坚持。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豪爵的“去铃木化”?要是选摩托,会因为它的自主技术多一份信任吗?骑过豪爵的朋友,也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用车体验,让更多人看看中国制造的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