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9 月 1 日起,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 正式生效,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带来全方位变革。新国标从生产、销售到使用环节全面升级安全要求,旨在解决电动自行车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重塑行业格局,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工具。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速度限制进行了明确规定,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 25km/h,且当车速超过该限制时,电动机不应再提供动力输出。这一规定从源头杜绝了车辆超速行驶的可能性,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过往,因电动自行车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骑车人常因车速过快,在面对复杂路况时来不及刹车或避让,导致碰撞、摔倒等事故发生。据统计,在涉电动自行车伤亡事故中,近六成车辆超出原设计时速,旧标准已无法覆盖新技术、新材料所带来的新风险。如今,新国标的限速规定,将有效约束车辆行驶速度,保障骑行安全。
新国标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用于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活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安装北斗模块;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动自行车,虽销售时由消费者选择是否保留,但车辆也应设计有北斗模块。北斗定位系统可实时反馈车辆位置信息,方便车主随时掌握车辆行踪,有效防范车辆被盗。一旦车辆发生异常位移,车主能及时察觉并报警。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则可对电池温度、电压等关键安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若电池出现温度过高、电压异常等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提醒车主及时处理,避免因电池故障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在车辆材质与安全性能方面,新国标也做出诸多调整。它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针对弹性软垫材料、纺织品、皮革、电气回路导线等不同类别非金属部件,分别规定了防火阻燃指标,同时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 5.5%。这一举措大幅降低了车辆在发生火灾时的燃烧速度与强度,减少有毒气体释放量,为人员逃生与消防救援争取更多时间。此外,新国标提升了制动性能要求,减小了车辆最大制动距离,使车辆在紧急制动时能更快停下,进一步降低碰撞事故发生风险。
生产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国标新增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明确生产企业应具有与电动自行车整车产能相匹配的整车及车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这意味着企业需加大在生产设备、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手段。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先进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逐步淘汰不具备质量控制能力的作坊式企业,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对于具备研发实力和资金储备的头部企业而言,新国标实施有助于其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凭借技术优势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而部分中小企业若无法及时适应新国标要求,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对于消费者而言,已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各地政府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借助以旧换新等政策加速车辆更新换代。在购买新电动自行车时,消费者需留意车辆是否具有 CCC 认证标识,仔细核对随车附带产品合格证上的产品型号、整车编码等信息参数是否与实车一致,还可通过扫描产品合格证上的二维码或登录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确认产品合格证真伪和 CCC 证书有效性,确保所购车辆符合新国标要求。
新国标实施标志着电动自行车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以安全为基础、创新为驱动、品质竞争为核心的新阶段。这场变革不仅是产品技术的迭代,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相信在新国标的规范下,电动自行车将在未来的城市出行中扮演更安全、更可靠的角色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