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电芯价格突然回弹,欧洲市场刚补完库存,工厂电话被打爆,“有货吗?能便宜点吗?”一芯难求成了段子,电芯成本占了系统七成,老板们夜里梦见的全是电芯,杨豹干脆自家研发自产,理由很直白:“要不然,客户不放心,自己心里也不踏实。”
自问自答时间到了:自研真能全覆盖?杨豹的语气浮现出一丝疲惫,“今年出货目标8到10个GWh,我们能100%自供,但要是明年加到15GWh,自己家产能就得松口气,七成靠自己,剩下找朋友帮忙。”他给记者递了根烟,没点着,继续说,“外购不是认怂,是市场的现实。”
5月,一份公司内部流出的PPT写着:上半年海外交付破1GWh,二季度终于盈利,电芯产能12GWh,集成产能16GWh,数字很大,老板的眉毛却没上扬,“盈利?刚够喝冰美式。”
6月,市场报告刷了一圈朋友圈,储能集成商的CR10,只有60%,行业格局一片混沌,电芯供应商那边已经九成以上被大玩家卡死,排队买货都得看脸色,杨豹边喝咖啡边看手机新闻,“接下来三五年,储能市场年增速60%起步,谁稳得住?只有头部企业。”
他把目标写在日历本上,“2028年全球前五”,底下有个问号,旁边画了个小太阳,团队说这像小学生作业,可杨豹没笑,“现在定目标不怕笑话,怕没人记得。”
新问题又来了:光伏厂商做储能,靠什么?有人说渠道,有人说技术,杨豹摆手,“特斯拉赢在品牌,不靠打价格战”,欧美市场的门槛高,特斯拉的客户买单,是因为信得过品牌,不在乎那点成本差价,这点中国厂商学不来,谁都知道。
可组件渠道不是万能钥匙,储能竞争还有长周期服务、运维能力、消防预警,BMS、EMS、PCS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掉队,单靠“低价出货”,能撑一年,撑不了十年。
又是一个周五,微信群里“卷王”们在比价格,储能系统报价跌到0.39元/Wh,有人发语音,“这还让不让人活?”宁德时代的董事长发了朋友圈,“低价必出事故”,没人敢反驳,毕竟2025年前三年,集成商价格掉了八成,行业都快卷成麻花。
海外市场的“价格战”刚冒头,但门槛高,降价降不下去,杨豹很实在,“你有融资能力,银行愿意借钱给你客户,单子就落你家,这才是硬通货。”国内三十万家储能公司,能去海外抢饭碗的,不到十家。
7月的一次线上会议,有人问天合的海外单量,杨豹边翻资料边说,“海外和国内六四分,光伏渠道带过来的储能客户还不到一半,明年能不能涨50%,就看合同能不能谈下来。”
晶科、隆基也没闲着,一个喊6GWh出货目标,一个在投项目、并购公司,都在找出路,没人敢慢生怕下一波行业洗牌自己成了“在册遗照”,有人感慨,“谁能安全过河,看命。”
夜里,杨豹办公室灯还亮着,窗外是路灯和出租车的倒影,储能赛道的火越烧越旺,光伏的硝烟还没散,这一局,到底谁能活下来?没人敢下赌注。
时间推到2025年末,微信群里又有人发段子,“储能行业卷得比海底捞还狠”,评论区一片哈哈,只有懂的人知道,笑声里藏着多少压力,天合、特斯拉、比亚迪、阳光,谁都不是对手盘,真正的对手,是时间和窗口期,谁先掉队,谁先被遗忘,这个答案,还得等下一个春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