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关注汽车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甚至有点让人想不通的现象。
咱们走在路上或者在停车场里,会看到越来越多挂着绿色牌照,但实际上肚子里还装着一台汽油发动机的“增程式”电动车,比如理想、问界这些卖得特别火的品牌。
可奇怪的是,这些车里用来发电的发动机,如果单拎出来看,好像并不是什么顶尖货色,有些甚至在燃油车时代都快被淘汰了。
与此同时,那些我们过去耳熟能详、一听名字就觉得特别厉害的发动机,比如大众的EA888、宝马的直列六缸,反而声音越来越小了,甚至有的品牌直接宣布不再研发新的燃油发动机。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是汽车技术在倒退吗?
为什么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神机”的顶级发动机,如今却好像被一些“二流选手”给比下去了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增程式电动车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说白了,这种车开起来的感觉和纯电动车一模一样,都是靠电机驱动车轮,所以它能做到非常安静、提速快、行驶平顺。
但它和纯电动车最大的不同,是车上多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我们管它叫“增程器”。
这个增程器不直接参与驱动车,它的唯一工作,就是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小角落里烧油发电,然后把电能储存到电池里,或者直接供给电机使用。
这就好比你带着一个超大号的、能自己加油的充电宝出门,手机(车子)只管用电,电量快没了,充电宝(增程器)就自动开始给它充电,彻底解决了你的“续航焦虑”。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些看似普通的发动机能在这类车上大放异彩了。
一台发动机在传统的燃油车里,那可是个辛苦活。
它得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比如早上冷车启动、市区里走走停停的堵车、高速上需要急加速超车、还得爬陡坡,可以说是“十项全能运动员”,什么都得会,但很难在每一种情况下都保持最高效率。
而发动机最省油、工作状态最好的时候,其实是稳定在一个特定的转速区间里。
在增程式电动车里,发动机的“工作职责”被大大简化了。
它不需要再应付那些复杂的路况,电机把这些脏活累活都干了。
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在需要发电的时候启动,然后就一直保持在自己最舒服、效率最高的那个转速(比如每分钟2500转)上稳定运行,就像一个在流水线上重复同一个动作的熟练工人。
这么一来,它以前那些在燃油车上暴露的缺点,比如低速抖动、噪音大等等,就都无所谓了,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在那些工况下工作。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例子。
像理想L系列用的那台1.5T发动机,它的热效率是40.5%,问界M7用的是41%。
这个数据在燃油车领域算不上顶尖,丰田很多年前的混动发动机效率都比这个高。
但是,对于“发电”这个单一任务来说,这个效率已经完全足够,并且能实现很低的油耗。
因为它永远在最佳状态下工作,避免了燃油车在堵车时那种效率极低、油耗飙升的尴尬。
所以,不是这些发动机变强了,而是增程式系统给它们创造了一个能够“扬长避短”的完美工作环境。
反观那些曾经的“王者”发动机,它们面临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大众花了巨大心血研发的第四代EA888发动机,把性能和效率压榨到了极致,结果却成了“绝唱”,未来不再有下一代。
马自达更是发布了堪称内燃机技术里程碑的压燃发动机,热效率一度冲上43%的高峰,技术上无可挑剔,但市场反应却很冷淡,叫好不叫座。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于性能对比。
一台奔驰AMG的4.0T V8发动机,拥有近500马力,是无数车迷的梦想;可现在一台双电机的国产新能源车,轻松就能达到400多马力,而且因为电机在启动瞬间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那种零延迟的推背感,是传统燃油车很难比拟的。
宝马引以为傲的3.0T直列六缸发动机,零到百公里加速5秒多,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但现在很多四驱的增程车,能轻松跑进4秒多。
当绝对的性能优势不再,当电机用一种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实现了超越,那些耗费了工程师百年心血、由无数精密零件构成的复杂内燃机,其技术光环自然就显得黯淡了。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
过去我们买车,最看重的就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
人们会为了一个平顺的变速箱、一台有“德味”的发动机而津津乐道。
但现在,很多消费者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
他们更想要的是什么?
是纯电驱动带来的静谧和顺滑,是没有里程焦虑的踏实感,是车里那块像电影院一样的大屏幕,是可以让家人躺得舒舒服服的座椅,是夏天能喝到冰镇饮料的车载冰箱。
增程式电动车恰好精准地抓住了这些新的需求。
它用一种取巧的方式,让用户既能享受到电车的优点,又不用担心长途充电的麻烦。
而车企也算了一笔精明的账:用一套相对简单的增程器系统,代替掉原来那套复杂的、昂贵的、高性能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省下来的成本,正好可以全部投入到用户能直接感知到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舒适性配置上。
这样的产品逻辑,显然更受当前市场的欢迎。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并非是技术的倒退,而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和消费观念的变革。
发动机并没有被抛弃,它的角色从一个在前台表演的“全能主角”,转变成了一个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后勤保障”。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开始研发热效率超过46%,专门为增程系统服务的新一代发动机,能把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做到百公里3升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内燃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那些曾经辉煌的V8、直六发动机,它们是工业时代的丰碑,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世界的大门,正由那些更懂得用户需求、更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技术来推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