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为何坚持不改名?从品牌争议看中国车企的文化自信突围

当罗永浩在播客中追问“为何不改名”时,何小鹏的回答让直播间瞬间沸腾:“有人说只要改名销量就能翻倍,但XPeng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这番言论背后,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最真实的成长阵痛——从“橙子汽车”商标被洗车店截胡的创业窘境,到顶着“土味名字”硬刚国际市场的孤勇,小鹏汽车的品牌争议恰是观察中国制造文化自信的绝佳切片。

何小鹏为何坚持不改名?从品牌争议看中国车企的文化自信突围-有驾
image

“橙子汽车”夭折记:初创企业的商标困局

2014年的广州,一群互联网人围坐在会议室里,为即将诞生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绞尽脑汁。他们钟情于“橙子汽车”的鲜活意象,却在商标注册时遭遇当头棒喝——这个充满果汁般清爽感的名字,早已被一家洗车店以两三百万的价格攥在手中。对于当时资金紧张的创业团队而言,这笔“赎名费”无异于天文数字。

何小鹏为何坚持不改名?从品牌争议看中国车企的文化自信突围-有驾
image

命运的转折往往充满戏剧性。当团队翻遍商标名录时,“小鹏”这个看似普通的选项却意外畅通无阻。彼时尚未全职加入的何小鹏或许没想到,自己UC浏览器时代的个人IP,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旗舰名号。这场被迫的“冠名”,既折射出初创企业资源匮乏的无奈,也暗含创始人将个人声誉押注产业的决绝。

“改名销量翻倍”背后的认知冲突

市场反馈来得比预期更尖锐。经销商直言不讳:“换个洋名能多卖30%”;消费者论坛里“听起来像农机品牌”的吐槽此起彼伏。这些声音直指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认知悖论——蔚来(NIO)、理想(Li Auto)们精心设计的国际化命名获得追捧,而直白的中文拼音却要承受“土气”的指摘。

何小鹏为何坚持不改名?从品牌争议看中国车企的文化自信突围-有驾
image

但何小鹏在海外市场发现了反向验证。当“XPeng”出现在慕尼黑车展时,欧洲媒体将其解读为“X代表未知,Peng寓意腾飞”,反而视作充满科技感的符号。这种文化认知的错位,暴露出全球化进程中耐人寻味的双标:当西方品牌保留创始人家族名(如奔驰、保时捷)被视为传承,中国品牌使用本名却需要自证“高级”。

个人声誉赌注:从“崇洋”到文化认同的转折

坚持不更名的选择,实则是场精心计算的品牌实验。将企业家个人IP与企业深度绑定,看似冒险却暗含三重智慧:其一,如马斯克与特斯拉的共生关系,创始人声誉成为品质担保;其二,用最原始的拼音缩写打破“洋名崇拜”,倒逼市场接受中国品牌的原生表达;其三,“XPeng”的极简结构天然适配全球传播,比强行音译的“肖鹏”更具识别度。

何小鹏为何坚持不改名?从品牌争议看中国车企的文化自信突围-有驾
image

这种坚持正在收获时间红利。当小鹏G9在挪威斩获“最佳年度车”时,当地消费者已能流畅拼读“Xiao-Peng”。何小鹏在播客中的调侃意味深长:“现在和马斯克是隔空尊重的状态”——两个以姓氏命名的品牌,正在新能源赛道上演着东西方的平等对话。

不更名的长期主义:一场品牌价值的豪赌

在淘汰赛加剧的中国车市,小鹏汽车的命名策略犹如文化自信的试金石。短期或许要承受市场偏见,但长期看,统一的海内外品牌认知、强化的创始人IP价值,正在构建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壁垒。正如“梅赛德斯”从奥地利女孩的名字成长为百年符号,真正的品牌溢价从来不在名称本身,而在于产品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征服。当消费者最终记住的是“XPeng”代表的智能驾驶技术而非发音时,这场豪赌才算真正胜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