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魔幻的事情又来了。
九月底,烟台港,一百台崭新的中国重汽重卡排成一排,像一群即将远征的钢铁巨兽,等着被装船发往沙特。这批货一走,中国重汽9月份的出口量直接干到了一万五千辆。
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这么说吧,这数字不仅是中国重卡出口的新纪录,而且上一个纪录,也是他们自己创的。
这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班里那个闷声发大财的学霸,每次都说没考好,结果次次年级第一,考完还顺手把全省奥赛金牌给拿了,临了还补一句,哎呀,其实主要是为了保送,拿奖属于基本操作。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咱们聊商业,最性感的是什么?不是那些PPT上画出来马上要颠覆世界的宏伟蓝图,而是这种实打实的,带着柴油味儿和机油香的钞票数据。中国重汽,一家听起来硬核到有点“直男”的企业,在全球经济大盘子晃得跟筛糠似的这两年,硬是把重卡这种“工业之王”卖成了世界级的爆款。
一到九月,人家总收入干了2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卖了33.5万辆车,其中重卡出口11.1万辆。现在,从非洲的矿山到东南亚的雨林,从南美的种植园到中东的沙漠,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都能看到“SINOTRUK”这几个字母。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硬核的问题:凭什么?
在商学院的课堂里,老师们会教你各种高大上的理论,什么波特五力模型,什么蓝海战略。但现实世界比课本魔幻得多,现实世界的逻辑更接近于你妈让你穿秋裤的逻辑——不一定最科学,但一定最管用。
中国重汽的出海逻辑,就是一套极致实用主义的“秋裤哲学”。
第一层逻辑,叫“别跟我谈理想,先活下来”。
出海做生意,听起来是星辰大海,实际上是下饺子。各路神仙都往锅里跳,一时间群魔乱舞,价格战打得比拼多多砍一刀还狠。尤其是在越南这种基建搞得热火朝天,遍地是机会也遍地是坑的市场,想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嗓门大,而是拳头硬,服务骚。
中国重汽的玩法就很实在。他们在越南已经铺了35个服务点,销售网点跟毛细血管一样插遍了越南全境。前脚刚办完横贯六大城市的巡展,后脚就签了800多台的订单。为什么?因为人家早就把服务做到了你家门口。你的车坏在半路上,人家的人比保险公司来得还快。
更骚的是,他们不光卖车,还卖“解决方案”。越南天气又湿又热,对车辆是酷刑。重汽不光保证按时交车,还顺手给当地的司机和维修工搞起了培训班。这叫什么?这叫“授人以渔”,顺便把客户的整个运营环节都给承包了。你用我的车,我还教你怎么用好、怎么修好,让你用得爽,用得没脾气。这种“保姆式服务”一旦形成了依赖,客户就很难再换别家了。
后市场这块肥肉,他们也没放过。融资、车队管理、二手车置换,一条龙服务。配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说明啥?说明跟着重汽混,不光买车的时候省心,养车的时候也方便。这种把客户从“一次性买卖”变成“终身绑定”的玩法,才是真正的高手。
第二层逻辑,叫“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做生意最怕什么?一招鲜,吃遍天。在菲律宾,你不能简单地把在越南卖得好的车直接运过去,因为政策、税收、人工成本都不一样。怎么办?重汽直接在当地建了个KD工厂,散件进口,本地组装。
这么搞有啥好处?首先,能规避一些关税壁垒,成本下来了。其次,交付时间大大缩短,经销商库存压力小,资金周转快。更重要的是,在本地组装,你就是本地企业了,还能给当地创造就业。你看,今年前九个月,人家在非洲和东南亚的销量增长了三四成,这就是“因地制宜”的胜利。
更狠的是,他们还专门成立了海外产品研发机构,针对不同市场的奇葩需求搞“私人订制”。摩洛哥客户觉得欧洲车虽然好但太贵,服务还慢,重汽的工程车就成了香饽饽,皮实耐操性价比高。这种深入骨髓的本土化,已经不是简单的刷墙式营销,而是把根扎进了当地的商业生态里。
这就好比你去追一个姑娘,光请吃饭看电影是初级操作。真正的高手是记住她不吃香菜,知道她爱豆的所有梗,甚至能跟她闺蜜打成一片。中国重汽干的,就是这种“闺蜜”的活儿。
第三层逻辑,也是最硬核的一层,叫“一个好汉三个帮,一群好汉是流氓”。
很多人以为企业出海就是单打独斗,那格局就小了。中国重汽背后站着一个庞然大物——山东重工集团。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出去跟人约架,你以为对面来了一个人,结果他身后乌压压跟出来一整个社团,有搞情报的(潍柴动力),有玩特种装备的(山推股份),还有负责后勤补给的。
山东重工搞的是“1+N”品牌矩阵,中国重汽是旗舰,后面跟着一堆兄弟企业。大家一起组团去参加国际展会,共享渠道和服务网络,给客户提供的是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可能同时需要重汽的卡车、山推的推土机和潍柴的发动机。这种“集团军”作战模式,直接把竞争从产品维度,拉升到了生态维度。单枪匹马的对手,在这种降维打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这还只是内部协同。对外,作为“链主”,重汽还拉着上下游的供应商一起出海,把供应链变成了“共赢链”。大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有钱一起赚”的格局,让整个舰队的抗风险能力和战斗力都呈指数级增长。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还有更魔幻的。
在企业文化层面,他们搞了个叫“红脉全球”的党建品牌。听起来有点虚,但你仔细品品,这玩意儿在海外市场,简直是大杀器。把党支部建到海外业务第一线,270多个党员分布在全球,像一个个打了鸡血的销售尖兵。常驻海外人员平均一年在外250多天,这种“钢铁团队、虎狼之师”的执行力,是任何KPI考核都换不来的。这是一种源自信仰的驱动力,它让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啃别人啃不下的硬骨头。
所以你看,中国重汽的成功,根本不是什么单一因素的胜利。它是技术、服务、本土化、供应链协同和强大组织力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后涌现出的一种结果。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疯狂转动,共同推动着这台巨兽碾压一切障碍。
他们把生意做成了交朋友,把卖产品变成了共建生态,把商业竞争玩成了一场关于组织和信仰的社会实验。在利比亚搞展厅,在哈萨克斯坦建厂创造就业,还搞外籍培训师训练营,培养当地人才。这种“你好我也好”的姿态,比任何华丽的广告都更能打动人心。
最终,所有这些复杂的、甚至看起来有些矛盾的操作,都指向了一个简单的结果:在青岛开全球合作伙伴大会,97个国家620个大佬跑来捧场,大家一起规划着2030年出口重卡25万辆的宏伟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顶级玩家,从来不纠结于零和博弈的“内卷”。他们永远在用增量思维,去开拓新的战场,定义新的规则。向内,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打磨到极致;向外,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今天,中国重汽用自己硬核的方式证明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风云变幻,只要你的根扎得够深,你的生态建得够稳,你的目标看得够远,你就能在任何惊涛骇浪中,稳稳地开向属于你的星辰大海。
魔幻,又现实。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